让传统村落焕发时代新彩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恒]

张恒

在城市化浪潮奔涌的当下,传统村落以其沉淀千年的文化肌理与烟火气息,成为新时代文旅市场的“流量密码”。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各地不断加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通过文化赋能走特色发展之路,上半年全国传统村落共吸引游客超过2.93亿人次。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传统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强大吸引力,更引发了我们对其深层价值与发展路径的思考。

传统村落是“活着的文物”,承载厚重文化根脉。《人民日报》曾深入报道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强调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的徽派村落,到古朴雄浑、彰显家族智慧的北方大院,再到竹楼错落、风情浓郁的西南民族村寨,再到具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江苏周庄等,这些传统村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完整保留着农耕文明的核心印记,成为现代人追溯文化根脉、安放乡愁的精神原乡。

守护传统村落,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超过5000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以往,许多传统村落因孤立分散、保护资金匮乏、缺乏系统性规划等问题,面临着建筑破败、文化凋零的困境。而如今,各地积极探索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模式,像福建宁德屏南县的龙潭村,与邻近三个传统村落携手打造龙潭文化创意产业片区,凭借修缮古村民居、整理文化遗存、激活民俗活动等举措,这个暑假接待游客约达29万人次,成为了人们感受闽东文化的热门打卡地。浙江、山东、湖南等地也纷纷发力,积极推动传统村落联合周边整合资源,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在避免村落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的同时,让每一处传统村落都能在保留自身个性的基础上,借助集群之力,实现“1+1>2”的保护发展成效,使传统村落活力满满。

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当城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生活里渴望寻回心灵归处,传统村落便成为了最佳的选择。上半年近3亿游客的纷至沓来,为传统村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有力拉动了消费,据统计,今年1-6月,传统村落相关旅游活动带动消费约342.13亿元,让“诗与远方”转化为了真真切切的经济收益。非遗展示、农事体验、民俗节庆等文化活动,吸引着游客驻足,也让传统技艺、乡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民宿、文创产品、乡村研学等多元业态的兴起,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大量年轻人因此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传统村落真正实现了“文化赋能+产业造血”的良性循环。

守护发展并重,方能续写古村时代新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场“持久战”,而非“短跑赛”,在当下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需始终坚守保护底线,避免过度开发。要知道,传统村落的魅力,在于它的原汁原味与岁月质感,这就要求各地持续完善保护机制,在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时,做到与古村风貌相协调,在文旅产业拓展时,保持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同时,还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详尽的传统村落文化档案,为古村保护筑牢“数字屏障”,让“活态传承”的理念贯穿始终,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人们对美好乡村的向往,更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初心所在。从守护建筑肌理到传承文化根脉,从带动村民致富到推动连片发展,每一步探索都是对“如何让古村活在当下”的生动回答。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化,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古村落,必将在守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串联文化与民生的重要纽带,书写更多“古村焕新、百姓幸福”的时代答卷,让中华文明的“村落基因”在新时代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