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芸 王克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深刻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一切文化实践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迈向“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上,将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向聚焦于“人”,不仅是对这一根本立场的坚守,更是源于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自觉、对时代要求的强烈呼应,需要我们探索如何在新征程上更好实现这一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与人的紧密联系。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这一理论出发,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是人,实践方式取决于人,实践目的指向于人。离开了人,文化建设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人的力量。中华文化之所以数千年来屡经劫难而生生不息,其根本在于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智慧与生活实践。“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正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田间、在作坊、在街市中累积的经验,熔炼成了璀璨的文化明珠。从诗词歌赋中折射的民生百态,到器物建筑里凝结的精湛技艺,无一不镌刻着“人”的鲜活印记。今天,我们要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本质上就是要激活、凝聚并升华14亿中国人民中蕴含的无限文化潜能。当个体的创造热情被充分尊重,当民间的文化火花获得广阔的展示平台,文化的江河才能奔腾不息、日益浩荡。如湖南省湘剧院将传统剧目注入现代表达、新民学会旧址用沉浸式展陈唤醒青年爱国情怀,其成功之处正在于对人心的精准抵达与精神升华。
文化对人的滋养和塑造是国家进步的深层脉动。文化建设的成效,需通过每一个个体精神境界的跃升来彰显。孔子两千多年前慨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深刻揭示了优秀文化在点燃理想、启迪心智、凝聚力量、抒发心志上的不朽价值。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民的文明素养、审美情操、道德信念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新时代文化事业以“人民性”作为根本立场:如《觉醒年代》广受青少年追捧,以其深刻历史叙述强化了民族自信,其力量正在于对心灵的真切唤醒;全国广泛开展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让书香润泽乡野,农民的文化视野为之开阔,这正是以文化涵养人心、提升精神高度的时代实践。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文化建设现实困境的核心,在于供需存在错位与主体活力激发不足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规模与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但在文化建设更好地“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上,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供需错位对文化高质量发展构成挑战。一方面,部分文化设施或项目存在使用效率不高、与群众需求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结构性错配亟待破解。比如,部分基层文化场馆人气不足、设施闲置,而上海浦东“融书房”因嵌入社区、活动丰富而一位难求。这揭示出传统服务模式的供给逻辑,已难以匹配今天人们灵活多元、追求深度体验的新需求。电影市场上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反响平平,而《人生大事》等作品却能赢得广泛共鸣。这启示我们,文化产品的生命力,最终都须回归到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与情感联接。
激发民间创造活力的机制有待完善。中国民间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力,但在其转化为文化建设核心动能的过程中,制度保障与资源投入仍存在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机制未能有效识别、精准灌溉那些具有真正原创价值但尚处萌芽状态的民间文化项目,导致大量潜在创新火花在困境之下熄灭,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例如,网络文学是数字时代群众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涌现出《大江大河》等佳作,但在版权保护有待加强、市场机制不够规范的情况下,部分创作者面临发展困境。这提醒我们,持续优化创作生态、激发创新活力至关重要。
更好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现实中,对传统文化保护理解不够深入或方式不当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开发中,未能充分尊重承载乡愁的古老村落及其居民的原真生活形态。某些非遗展演,为迎合市场需求而过度简化文化内涵,削弱了其作为地方集体历史记忆载体的深沉韵味。真正的传承绝不是僵化“克隆”。比如故宫团队将文物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推出“萌宠”IP系列,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技术让飞天壁画出离洞窟、自由起舞,既延续文化魂魄,更绽放时代新彩。焕发文化活力之法,惟在人本实践中实现有机激活。
总之,当前文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为:优质文化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分布不均;“指尖上的文化繁荣”与“思想深度焦虑”并存;文化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精品供给能力仍需提升;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加强。这些矛盾的解决,最终都要落脚于能否有效满足人、服务人、提升人、依靠人。更好地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是破题的关键锁钥。
推动文化破圈发展、深度融入大众生活
“十五五”时期,破除壁垒,打通更好地“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文化建设之路,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
破除参与壁垒,构建全民共享共创的文化生态。顶层设计需致力于打破文化领域的圈层隔阂,让文化更接地气。比如,浙江实施“文艺赋美”工程,在街角广场组织开放式文艺展演活动,让艺术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日常体验,是对文化共享模式的创新探索。长沙建成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与音乐厅),年接待超300万人次,成为群众公共文化枢纽,其成功经验在于将空间主导权与活动策划更多地面向居民需求。让文化服务网络更贴近民众实际,打通对接的“最后几十米”,赋予每个普通人参与和创造文化的主体感。
疏通创新血脉,构建活力迸发的生态系统。扩大基层文化项目的普惠性、覆盖面,为文化创新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比如江苏对“百姓剧场”项目的资金投入与自主管理予以扶持,使其成为地域性文化热点、彰显出体制创新所释放的活力。在版权保护、财税政策等方面,应给予新业态更有力支持,如对高质量短视频创作者给予专项奖励。面对“Z世代”对沉浸式文化新体验的渴求,文化机构更需积极探索跨界融合之路。一些地方图书馆借力“剧本杀”形式开发文献主题的体验活动,成功引导年轻人主动触摸典籍;故宫博物院借力“科技+文创”开发互动App,让青年在虚拟体验中建立起对历史的情感联结,这些都是有效激发创新活力的有益尝试。
推动传统“新生”,建立活态传承的融合范式。转变将人仅视为文化“载体”或“受体”的旧思维,转而激发每一个个体——无论是深谙传统的传承人、充满好奇的年轻人、社区中的普通居民、跨界而来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内在的文化自觉、创造潜能和参与热情。当农民工在直播间传唱侗族大歌,当学生用AI生成水墨动画,当村民在祠堂改造的书院讲授族谱——文化便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生命体。为此,应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革新机制,让不同背景、不同代际的人们都能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对传统的解读、转化与再创造之中。让社区民众不仅是观众,更是文化实践的参与者和评判者。同时,在尊重传统内核基础上,促成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深度对话与合作。
【作者均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本文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创新工程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攻关项目“治国理政视野下的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2024KZGC21)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