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成为科普胜地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倩]

李倩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席卷全国,博物馆像装满历史与文明的“时光宝盒”,成为文旅消费的顶流打卡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作为文化单位,博物馆应认真思考如何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答好两道“融合命题”,彰显使命担当,展现时代风采。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承担着引导观众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功能,既是公众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新时代以来,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馆舍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当前,人们的科普需求日益增长、层次更加丰富。推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应有之义,是拉近公众与科学距离、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湖南,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通过标本陈列、数字化交互及主题研学活动,系统展示湖南独特的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及科技成就,是“科普助力双减”作用充分彰显的核心阵地。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展示内容上看,自然遗产知识专业性、学术化强,要求受众有一定知识储备,同时与受众情感需求存在差异,导致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受众面上呈现出较弱的大众性,在建设过程中获得的场地、资金等资源相对匮乏。从展示形式上看,传统标本、图片等展陈手段,难以完整呈现自然遗产跨越漫长时空的复杂形成、变化过程。同时,当下的青少年们喜爱炫酷、趣味、互动的展陈方式,对博物馆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览的吸引力,可从技术赋能、内容革新、融合创新等方面发力。

技术赋能:构建沉浸式传播新生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是博物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方向。借助数字孪生打破物理空间桎梏。运用实景三维建模、XR(扩展现实)等技术,对不可移动自然遗产及其形成过程进行数字复刻,构建湖南首张“自然资源数字地图”,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品读岁月书就的自然史诗。通过智能交互,激活参与式体验场景。借助AI语音导览、手势识别、触觉反馈等技术,构建“人机协同”的沉浸式认知通道,让自然科学知识以“可触摸、可操作、可创造”的方式融入公众认知。利用数字媒介,释放传播裂变能量。依托公众广泛使用的数字媒介,尤其是具有“强叙事+强互动”优势的短视频平台,将自然科学知识转化为趣味表达,实现从记录到传播的全民共创。

内容革新:重构受众认知逻辑链。一是摒弃传统展品罗列模式,实现从“物”到“人”的叙事框架切换。如在矿物展览中,增设“人类文明中的矿物足迹”板块;在古生物展览中,设置“灭绝警示”专题,引导观众思考人类行为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二是分众传播,构建全龄段认知图谱。比如针对儿童群体,以鲨鱼隧道、人工珊瑚礁和明星鲸鲨演绎人类对深海的无尽痴迷;开发“地质小侦探”绘本,以漫画形式讲述化石的故事。针对青少年群体,举办短视频大赛,鼓励他们用Vlog记录家乡生态变化;开设矿物实验室,请老师传授宝石鉴定、岩石标本制作等技能。针对老年群体,启动“银发地质队”口述史项目,邀请退休地质工作者讲述勘探经历;设计怀旧展厅,如陈列“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野菜”,唤起尘封的记忆。三是强化情感联结,构建价值共鸣点。如在地震科普展区设置应急救援记忆墙,陈列救援设备、救援日记,传递科学防灾、生命至上理念。此外,还可邀请观众参与标本采集、数据标注,增强自然保护参与者的身份认同。

融合创新:破解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一是行业协同,构建跨领域合作网络。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可突破行业馆边界,联动文化类博物馆,共同推出融合自然与文化元素的展览。如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与长沙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繁星绮梦——16至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生动阐释“自然矿物—精密加工—文化赋能”的演变链条。二是区域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全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实现跨区域资源检索与调配;建立跨馆人才交流机制,组织联合培训与项目实践,提升中小馆的专业能力;构建藏品出借与场地支持的互补合作机制,推动闲置馆藏巡展与闲置空间功能转化。三是IP裂变,拓展产业发展边界。联合设计公司、文创企业等开发特色IP。如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融合芙蓉花与恐龙元素,推出虚拟代言人“芙妹”,并将其融入短视频、盲盒、科普绘本等文创形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博物馆纳入区域文旅线路核心节点,设计“博物馆+”旅游产品,推动科学文化价值向产业价值转化。

(作者系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