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杯敬自己”:对待“自嘲文学”不宜一笑了之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剑宇]

陈剑宇

近日,“第一杯敬自己”系列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该系列视频多是年轻人手握酒杯,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敬加班的深夜,敬单身的自由,敬没放弃的坚持......其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一现象不仅是一种网络文化的兴起,更折射出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压力与情感困境。

“第一杯敬自己”系列视频以“苦中作乐”为核心,用幽默的语言解构生活的沉重。初看令人发笑,细品却满是辛酸。例如,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从7岁到30岁的坎坷经历:原生家庭的缺爱、婚姻的失败、创业的负债……评论区成为“比惨大会”,网友们在自嘲中寻找共鸣。然而,这种表达方式,实则是年轻人对现实压力的无奈消解。当“打不死我的,使我强大”变成“打不死我的,只是换着花样打”,自嘲成为他们面对困境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嘲文学”的流行并非偶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获取信息,也快速释放情绪。传统的“正能量”叙事已无法满足他们对真实情感的渴求,而自嘲提供了一种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它既是对现实的讽刺,也是对自我的安慰。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敬自己一杯酒,不再追问缘由。”这种“不问缘由”的态度,恰恰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接纳。

尽管“自嘲文学”充满无奈,但它并非纯粹的消极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它起到了群体疗愈的效果。通过分享痛苦,年轻人找到“我不是一个人”的安慰。评论区成为互助空间,网友们在彼此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心理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将“自嘲文学”的流行当作乐子,社会要看见年轻人的无力感,要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例如,企业需重新思考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品牌应摒弃说教式宣传,转而通过共情式营销与年轻人建立连接。其次,政策需为年轻人减压,政府应关注年轻人的就业、住房、心理健康等问题,提供更多支持性政策。例如,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减轻职场压力。除此之外,个体需学会在自嘲后前行。自嘲可以缓解压力,但不应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年轻人需要在释放情绪后,依然保有“触底反弹”的信念。

“第一杯敬自己”不仅是一句文案,更是一代人的集体叹息。它的走红提醒我们:年轻人的情绪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而当他们举杯自敬时,社会更该思考如何为他们斟满一杯希望之酒。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