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8月16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通报“女司机亮证逼让路”事件处理结果。冒用丈夫行政执法证的侯某某被行拘5日;其丈夫黎某因未妥善保管证件,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证件被注销。另有6名公职人员被问责:民警杨某鹏被批评教育,王某顺、唐某武受到党内警告处分,黄某杰被诫勉谈话,肖某春、韦某被通报批评。相关单位已作书面检查并整改。
一场因会车纠纷引发的闹剧,最终以一人被实行5日行拘、6人被问责的结局收场。回顾此事件,“亮证女”侯某某亮出的不只是丈夫的行政执法证,更亮出了基层治理中的“病灶”——特权思维、流程漏洞、舆情应对失范等,桩桩件件,可谓教训深刻。
特权思维是“社会毒瘤”。侯某某冒用证件逼人让路,本质是对“特权”的迷信——以为有了“证”,就能“规则之外有特权”。这种思维不是孤例。破除这一思维,既要求公职人员“不搞特殊”,也要引导群众“不慕特殊”。
公权力不是“家庭共享资源”。黎某作为消防救援人员,将行政执法证随意交由配偶保管,使其最终沦为纠纷“祸首”和工具,暴露出了部分公职人员对“公器”的麻木。
规范基层执法流程是“生命线”。民警杨某鹏出警时因沟通不规范引发误解,法律文书制作、审核出现疏漏,值班领导唐某武协调审批不力……这些细节看似“小错”,却像白蚁啃噬着执法公信力的根基。
舆情应对不是简单的“灭火”,贵在及时、坦诚“沟通”。该事件初期,官方回应滞后,让谣言有了“生长的土壤”。因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对知情权的要求更高。
“亮证女”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治理的“短板”。它更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治理现代化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堵漏洞、补短板、强监督”干出来的。从一张证件的管理,到一次出警的规范;从一通电话的接听,到一场舆情的应对,每个细节都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唯有把“小事”当“大事”抓、把“漏洞”当“缺口”堵,才能让“亮证女”之类闹剧不再重演,让法治的阳光真正照进每个角落。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