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见习评论员 孙乾丰
“日本投降矣!”80年前的8月15日,《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短短五个字,让多少人热泪盈眶。80年后的今天,电影《南京照相馆》引爆观影热潮。网络平台上AI制作的与抗战先烈跨时空对话的视频,也引发了网友强烈的共鸣。时光荏苒,公众通过各种可感可触的创新方式,铭记抗战英烈,传承抗战精神。
科技赋能下,纪念活动正突破史料静态呈现的局限,构建起生者与先烈的动态对话场景。8月11日,北京市在抗战纪念馆举办宣传教育活动,运用AI技术生动还原了左权、吉鸿昌等英雄的光辉形象。浙江的“AI助英烈回家”行动,让84岁的吴永才老人“见到”了“26岁”的叔叔吴复夏。童坤烈士的AI形象也用乡音与相隔81年的孙子对话。科技,不仅守护记忆,也让真实可感的发展现实告慰先烈——他们未竟的事业,我们在守;他们牵挂的家国,如今很好。
艺术创作,传递着历史的真相和对先烈的敬意。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极大反响,印证了艺术作为历史载体的爆发力。它通过照相馆里颤抖的邮差、努力求生的老板等人物视角,揭开了南京大屠杀沉痛的真相,如利剑一般刺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不仅如此,青年一代正用创新的艺术形式赋予历史新的表达:衡阳师范学院的学子以80幅剪纸作品再现抗战烽火。从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到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形象,一张张纤薄的红纸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传递“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教育融入生活,让抗战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扎根。卢沟桥畔,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工作的郑然女士接过了祖父郑福来坚守73年的义务讲解棒,给来往的游客和学生讲述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四川宜宾,赵一曼纪念馆举办“英雄故事会”“家书诵读”“我为烈士写封信”等活动,并联合当地中学排演《穿越时空的对话》《如愿》《新青年》等情景剧。当学生们亲手触摸这段历史、创造与抗战相关的作品,抗战精神的种子便在他们心中萌芽、生长。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80年前的伟大胜利,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与生命,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80年后的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信念与担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