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责使命,为高校教师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根本方向。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入脑入心,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承担着形塑学生价值立场和理性思维的重要职责。讲好思政课,回归本源是根本。思政课教学须摒弃空洞宣讲,引导学生研读经典,解析原著核心要义,让学生明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实现“知其然”。厘清逻辑是核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思政课教学须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备性,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现“知其所以然”。对接实践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把理论阐释和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解决现实困惑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实现“知其所以必然”,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以事实讲透道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真理性已被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所证实。事实最有说服力。思政课要融合理论逻辑与实践伟力,用成就解码思想、用事实诠释真理,让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用实例展现“好”。中华民族全面小康从梦想变为现实,既是人类减贫奇迹,也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嫦娥”探月、“天问”落火等重大突破,印证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21世纪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我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思政教学应梳理这些伟大成就,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实践感知“好”。思政课教学应打破课堂边界,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发展的实践现场,在亲历中深化认同。如探访乡村振兴示范村,看曾经的贫困村依托产业扶持、生态旅游实现“蝶变”;深入高新技术企业,观察科研人员通过自主研发攻克“卡脖子”技术;走进社区治理示范点,感受“枫桥经验”化解矛盾、“一刻钟生活圈”便利民生的生动实践。这种零距离体验,让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可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以真情讲活道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道理结合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课程内涵。用“创造性转译”激活文化基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需要精准捕捉传统文化基因与青年价值关切的共鸣点,实现“创造性转译”。如将“天人合一”理念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支撑,把“自强不息”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让传统文化适配现代语境、契合社会发展,彰显其永恒魅力与价值。借“创新性表达”搭建情感通道。思政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特点,构建由浅入深的讲解梯度,主动拥抱多元媒介载体,用场景化、互动式等现代传播手法,结合短视频、动漫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数字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让传统文化中的“老故事”借助“新表达”焕发活力,让青年真切体悟“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坚定砥砺前行的理想信念。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路径研究”(23A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