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薇
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24年底,深圳企事业单位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379项,覆盖光伏、无人机、基因检测、石墨烯等领域。从贝特瑞由一封质疑邮件倒逼出的石墨烯国际标准,到美团无人机团队等联合攻克的超视距飞行的感知避障标准——这些散落在实验室与企业谈判桌前的故事,拼出了中国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图景。
国际标准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文件,其本质是全球产业话语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常因“标准缺失”吃尽苦头:要么得按国外标准调整生产线,要么被贴上“不符合国际规范”的标签。贝特瑞总经理黄友元提到的那封“质疑邮件”就是缩影——当国外专家断言“中国企业没能力制定国际标准”时,深圳企业用行动证明: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从来都是“双轮驱动”。
这种转变对中国经济的意义,远不止于三千多项标准本身。在光伏领域,深圳企业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让中国组件全球市场占有率突破80%;在石墨烯领域,中国标准打破了欧美对纳米材料的技术垄断;在无人机领域,美团技术团队等攻克的标准正重塑全球物流配送的技术规则。这些标准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推动中国从“全球工厂”升级为“全球标准策源地”。
站在全球产业变革的节点上,标准竞争早已超越企业层面,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深圳的实践给我们启示:要让更多“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既需要企业深耕技术创新,更需要政府构建“标准友好型”生态;既要在5G、新能源等优势领域“立标杆”,也要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抢阵地”。当中国企业开始主导国际标准时,我们输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中国创新的方法论、产业升级的路线图。
深圳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创新成为基因,当标准更多涌现,中国企业终将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写下更多“中国答案”。
(作者系公司职员)
责编:伍镆
一审:伍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