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杨生
近日,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朱红墙面上,赫然出现了一处新鲜刻痕——“X馨玥”和一个刺眼的桃心图案。这座始建于辽代的千年古刹属于国家首批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藏经壁藏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然而,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游客的肆意破坏。事件曝光后,景区回应称已加强管理,警方也已介入调查。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事后如何追责,而在于: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人难改随处刻画“到此一游”的陋习?
刻划者或许以为,自己只是在一面普通的墙上留下了微不足道的痕迹,殊不知,这一刀刻下去,割裂的是千年文明的延续性。文物不是留言板,旅游更不是肆意妄为的借口。华严寺的墙面承载着历史记忆,每一寸斑驳的朱漆都是时光的见证。而“X馨玥”三个字和那个桃心图案,却像丑陋的补丁,粗暴地覆盖了这段历史。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对文化遗产的亵渎,更是对文明底线的践踏。
近年来,类似事件屡见不鲜:长城砖块被刻字、敦煌壁画遭触摸、古建筑被随意攀爬……每一次破坏都会引发短暂的愤慨,但风头一过,一切照旧。究其原因,主要是违法成本太低。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故意损毁文物最高可处五十万元罚款甚至刑事责任,但实际执行中往往面临取证难等问题,最终多为轻处罚,难以起到足够警示作用。
“文化传承”并非虚无缥缈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细节中自觉践行。“文物保护”也绝非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道桥梁。当人们逐渐从“我要留名”转向“我要守护”,那些曾经被伤害的斑驳墙面才会忘却“伤痛”、被更多理解与尊重拥抱。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