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字贸易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毓源 肖黎]

曹毓源 肖黎

作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数据要素为驱动、以跨境平台为载体的贸易新形态,数字贸易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与就业结构。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但高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错位,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紧缺;高校、企业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协同不够,缺乏实境化、订单式实践平台;数字贸易与本地特色产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不深,数字经济新增岗位不足。鉴于此,应从“分类育人”“协同赋能”“产教融合”三方面寻求突破,着力打造有利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高地,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通道。

分类育人:构建分层分型数字贸易人才体系。湖南高校在数字贸易专业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存在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节、所培养人才能力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此,一是应明确人才分类标准。建议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省商务厅及相关平台企业等单位,制定数字贸易人才“岗位能力图谱”。按平台运营类、内容营销类、规则合规类三类细化人才标准,明确每类岗位所需技术能力、数据素养、语言能力及跨境法规理解等水平。该标准应与《湖南省数字贸易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标体系对接,作为高校专业设置、课程更新、实践教学等的参考依据。二是推广“项目驱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推动“岗位任务—实操项目—绩效评估”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比如可设立“跨境直播运营”“数字选品调研”“建站投流复盘”等实训模块,聚焦转化率、点击率、投放ROI等运营指标,对学生进行评分,实现“以学促练、以练促就业”。三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芙蓉人才计划”等,吸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企业平台负责人、外贸业务骨干等担任高校兼职导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协同赋能:构建“校政企一体”的数字实践生态。数字贸易专业的核心在于“能上手”,离不开真实业务平台的接入。高校应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相关企业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打造多维度、复合型实践场景。一是共建“订单导向型”实训中心。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与地方高校共建“跨境实战中心”,在校内设立“实战+验收”一体平台,企业提供订单,学生组队执行,成果纳入学分认定和就业推荐。二是开发“虚拟演练+实单接入”混合平台。以我省高校开发的湖南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蓝本,在省级层面建设统一沙箱系统,集成主流跨境平台功能模块,学生先在“虚拟业务环境”中熟悉建站、选品、客户服务流程,再承接来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真实订单,实现“从模拟到实操”的平滑过渡。三是实施“带单入校”实训机制。高校可参照湖南省商务厅公布的跨境电商产业带,组织学生团队自主申报运营相关企业项目,并根据学生项目运营表现给予学分与奖学金,企业则根据项目推广效果提供实习或就业岗位。同步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任务下达、过程跟踪、成果评估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产教融合:拓展“湘品+数字”就业创业新场景。我省应依托本土特色资源,推动湘品出海、数字文创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深度融合,构建“创业带动就业、项目孵化人才”的良性循环。一是打造“湘品出海”孵化平台。依托湖南优质农产品、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资源禀赋,推动校地共建“跨境孵化点”,在特色产业聚集区设立项目工作站,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建站运营、海外推广、内容策划等实训项目,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产品数字化、品牌国际化、渠道平台化全过程,让“湘品出海”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二是建设高校数字创业支持体系。高校应对接企业,将智能装备、数字文创等本地案例融入教学,联合共建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依托地方科技园,构建“技术熟化—场景测试—市场转化”链条;打造数字文创共享平台,形成“资源赋能+技术重构”的创业生态,培育具有湖南辨识度的创业成果。三是推行“大学生助农+跨境主播”机制。在高校设立“数字出海孵化室”,提供平台账号、直播场地、内容审核、导师指导等全链条支持,实施“田野调查+电商培训+品牌推广”模式,指导学生与农户一起注册运营直播账号,推动当地农副产品线上销售从空白向规模化突破。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新商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特约研究员;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