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如何提升大学生深阅读体验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黎良武]

黎良武

“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及读书时的谆谆教诲,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习惯的殷切期望。

湖南是教育大省,全省现有学校2.5万所,在校生1407.3万人,规模居全国第7位。这当中,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不仅折射出青年的精神风貌,更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发展潜力。纸质书与数字书多元融合、线上线下多维探索,这是当前大学生阅读生态发展的良好趋势,但也日益呈现出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比如,浅层化、碎片化、功利化趋向。在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家庭和社会都亟需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探索深度阅读的实践路径,让阅读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启智增慧、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的重要途径。

具体而言,问题和挑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浅层阅读泛滥,深度思考能力弱化。碎片化信息摄取,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呈“碎片化拼贴”状态,难以建立系统性认知框架。手机阅读虽普及,但内容以网络小说、新闻资讯为主,经典著作占比较小。短视频的“即时快感”削弱了大学生的专注力,不少学生坦言阅读时容易分心。更令人担心的是,算法推荐形成了“信息茧房”,加剧了思维固化,学生认为“这导致读书时缺乏批判思维,难以进行深度思考”。

数字娱乐挤压,时间管理失衡。电子设备已成为阅读的“双刃剑”:一方面为阅读提供了便捷获取途径,另一方面挤占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去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且有51%的人在零点后入睡,更有19%的人入睡时间超过凌晨2∶00。大学生们习惯用手机看新闻、看小说、玩游戏、听音乐,沉迷于即时满足,丧失了延迟满足能力,也影响到生活作息。

图书馆服务滞后,与学生需求错位。部分高校图书馆藏书陈旧、更新缓慢,存在“藏用脱节”问题,难以匹配学科前沿与学生兴趣需求。服务模式僵化,缺乏精准引导。有高校调研显示,71%的学生希望图书馆提供个性化书单推荐,但实际开展此项服务的不足30%。空间功能单一,未形成沉浸式阅读场景。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反衬出传统图书馆在环境设计、服务配套上的不足。

评价激励机制缺位,阅读动力不足。学生阅读行为长期被排除在学业评价体系之外。大多数高校普遍未设立“阅读学分”,读书报告、经典研习等成果缺乏制度化认可。校级“阅读之星”评选覆盖率不足,学生阅读缺乏有效的荣誉激励。不少大学教授反映,功利化教育导向使学生将阅读视为“软任务”,考证、竞赛获奖等远比读一本哲学经典更受推崇。

打造书香校园,厚植书香底蕴,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对于湖南来讲,应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阅读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价值引领,锚定阅读航向。将深度阅读融入立德树人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经典阅读能力提升,开设《阅读方法论》等必修课程,结合湖湘红色文化打造特色选修课,推广理论研读与纸质阅读,重塑学生的阅读观。

深耕阵地,优化服务供给。推动图书馆由“藏书仓库”向“学习孵化器”转型。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需求,提升书籍匹配度,引入支持批注与知识管理的数字工具,发展智慧图书馆服务;增设研讨间、24小时阅读区,提升馆内阅读环境。融合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引导大学生点开手机,借助阅读软件开启读书时间;戴上耳机,在有声书播讲者的生动讲述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改进阅读体验,让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设立校园阅读荣誉体系,如评选校级、年级、班级“阅读之星”“阅读达人”等;在评奖评优中强化阅读表现,推广“阅读积分换学分”等激励措施,增强大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举办阅读嘉年华活动,支持读书社、文学社开展创意活动,培育朋辈共读社群,增强大学生阅读的归属感。

深阅读是个人的乐事,也是民族的大事。唯有以问题为导向,创造安静、愉悦、沉浸式阅读环境,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读书,世界就在眼前”的真谛,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融为一体,方能让其在知行合一中成长成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