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文化小驿站”到“民生大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雷建斌]

雷建斌

在湖南省资兴市回龙山瑶族乡,一座由湖南省地质院物化所打造的“项目一线职工地质文化驿站”自2023年投入使用以来,通过“地质+”模式创新文化供给,实现了“三个结合”:专业与科普结合、学术与文体结合、服务与育人结合,成为展示“湖南地质”品牌的重要窗口。驿站充分发挥首创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优势,与省生态环境厅、资兴市政府及周边乡镇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了“省厅指导、市县支持、乡镇参与”的协作网络。通过“项目共推、技术共享、人才共育”的合作模式,既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又促进了项目建设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典范。如何更扎实有效地推动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笔者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地质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精神内涵,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多重作用。从理论层面看,地质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在逻辑。

首先,地质文化是乡村特色资源的重要载体。湖南享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的美誉,地质资源丰富。根据《湖南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全省已查明具有开发价值的地质遗迹点1268处,其中891处(占比70.3%)分布在乡镇及以下区域。这些地质遗迹不仅具有科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湘西州古丈县的“金钉子”剖面,既是国际地质学界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地质遗迹可以转化为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次,地质科学知识能够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地质调查获得的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可以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湖南省地质院物化所深入揭示有益元素在岩石-土壤-农作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首次发现湖南优质富硒土地20000余平方千米,并致力于调查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新田建立富硒开发研究基地,开展富硒耕地质量提升研究,有力促进了新田富硒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新田县富硒产业年产值已超20亿元,累计助力万余人脱贫、10万人从业,直接促进当地农民人均每年增收20000余元,是地质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典范,被中国地调局誉为“新田模式”向全国推广。

第三,地质文化能够增强乡村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力。矿业开发的历史记忆和地质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耒阳市建设的“煤矿故事馆”,不仅保存了当地的工业记忆,更成为返乡矿工子弟的情感纽带,年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平江县的黄金矿工号子,则通过非遗传承的方式,让地质文化在乡村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二、湖南实践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湖南在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总结这些实践,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化”的创新路径。

一是将地质遗迹转化为旅游景点。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意设计,将分散的地质遗迹点串联成线,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汝城县依托热水温泉资源,打造“地质研学+生态旅游”综合体,带动周边村庄年增收2000余万元。花垣县十八洞村则利用独特的溶洞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湖南省地质院与湖南省文旅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共同推进旅游资源普查,计划于2025年9月底完成全省地文、水域、生物等九大类资源普查工作。

二是将地质知识转化为产业价值。 湖南省地质院物化所研发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技术解决了土壤剥离再利用存在的空间与时间差异问题,参与的湖南省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项目改造1700亩耕地,新增回覆区丰裕村耕地169.85亩,耕地质量等别提升一等。2023年,该村早稻平均亩产达3420斤,每年可为村民增收340万公斤粮食,增收超400万元。项目成果迅速带动湖南浏阳、安化、娄底等多地区“土壤搬家”、粮食增产,获人民网、焦点访谈、湖南新闻联播、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高度赞誉。

三是将地质数据转化为数字资产。湖南省地质资料馆向社会开放1.2万份涉农地质资料,累计提供在线查询服务4821次。浏阳市建立的耕地质量地质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和精准管理。这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三、深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尽管湖南在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资源整合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短缺等挑战。为进一步释放地质文化潜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建议将地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各地应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发展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重点发展工矿旅游,地质遗迹集中的区域可打造研学基地,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质文化项目建设,发展“地质+文创”“地质+康养”等新业态。在利益分配上,建立“村集体+地勘单位+企业”的合作机制,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文化体验。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地质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发AR地质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远古地质演化的动态场景;建设“元宇宙矿山”,让人们在线体验矿工的工作和生活;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地质科普知识,扩大文化影响力。

四是培育专业人才,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地质文化乡贤”计划,吸引退休地质工作者返乡服务。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提高其地质知识水平和创意策划能力。鼓励高校开设“地质+文创”交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湖南的实践表明,地质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资源。通过科学保护和创新利用,地质文化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地质文化的多重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地质文化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系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 党委书记)

责编:洪晓懿

一审:洪晓懿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