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要“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应通过深耕党建+“组织联建、服务创新、共治共享”,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推进“党建+组织联建”,织密基层治理网络。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应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破解社区治理碎片化、服务供给分散化等难题。一是建设区域化党建联盟。打破组织和信息壁垒,构建以社区党委为轴心,驻区单位、两新组织、机关高校等机构党组织加入的区域化党建联盟,常态化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党建共建座谈会等,共解治理难题。二是深化网格化党建管理。科学布局“微网络”,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委统筹、网格党支部落实、楼栋党小组联动、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的四级协同治理架构;以网格为单位,统筹整合社区党员、社工、志愿者、物业等力量,形成“一格多员”协作机制,实现人力、信息和服务资源的集约化配置;完善运行机制,形成“网格巡查发现、问题即时上报、任务精准分办、部门协同处置、结果及时反馈”的闭环处理机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网格内各种民生诉求;强化数智赋能,通过建立数智网格管理平台、网格微信群等,实现线上信息实时互动和线下党员走访相结合,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精准化。三是强化党员先锋作用。加强党员政治理论教育,促进其提高党性修养;建立社区党员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党员服务积分档案、优化党员评先评优机制、设置优秀党员奖金等,激发党员干部带头干事创业热情。
推进“党建+服务创新”,提升为民服务质效。社区治理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居民福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质效。一是推动一体化智慧党建。打造集党员管理、学习教育和党群服务联动的一体化智慧党建平台,开发包括智能问答、协同办公、数据分析等功能的AI智能助手,推动党建工作数字化升级;推动党务、政务、服务“三务融合”,创新构建数字化服务新格局,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提升工作效率与服务精度。二是完善民生服务体系。聚焦养老托幼、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高频需求,科学设计服务项目清单,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统筹整合社区养老驿站、儿童之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打造集养老、托幼、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民生服务链,实现公共服务触手可及;设立“一窗通办”高效便民服务窗口,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增强为群众服务力度。三是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优化社区专业服务人才“选育管用”机制,完善相关考核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做群众工作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推进“党建+共治共享”,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共建共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制度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打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居民自治、实现民主决策、强化社区认同,多措并举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完善协商议事机制。搭建社区议事厅、线上微议事等议事协商平台,聚焦社区公共事务和民生热点难点,定期组织线下议事日活动、线上议题征集与讨论,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议事结果线上线下同步公开,形成“群众提事—支部接单—多方协商—监督评价”的闭环流程,确保治理实效。二是创新激励评价体系。构建道德积分、任务积分、文化积分等量化评价机制,开展“积分兑换”“星级评定”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动力;优化议事协商、志愿服务、资源支持等多维评价指标,完善激励评价体系。三是增进社区认同感。加强策划设计,做好社区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在社区公告栏、公众号、社区活动中大力宣传社区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塑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开展“一社一品”创建活动,提升社区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