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明 蒋夏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中,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重要符号,以莲喻“廉”,“莲”寓花之君子,“廉”寓人之君子,把莲的“正”和“洁”的端庄品行概括得淋漓尽致,这对当前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染不妖”:以“莲花”树立“君子”标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周敦颐为政三十余载,始终坚守道德操守,洁身自好,廉洁奉公。黄庭坚盛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面对物欲和诱惑,高校师生应修身如执玉,千万不能沦为功名的傀儡、利禄的俘虏,要做一名如莲的真君子。首先“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明辨是非,襟怀坦荡,像莲一样虽出淤泥却纯洁无瑕;自觉净化朋友圈和生活圈,结交思想纯洁、作风正派的挚友。其次“不妖”,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为人师表,像莲一样朴实无华;将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养高尚情操,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高校师生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志存高远、言行雅正,让灵魂得到廉洁文化的滋养、获得精神雨露的滋润,用心树立“君子”标杆。
“不蔓不枝”:以“莲花”展现“君子”形象。周敦颐以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告诫为官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周敦颐为官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皇帝,历任知县、判官、通判、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及知军州等职务,不趋炎附势,不搞团团伙伙、亲亲疏疏。他官位不高却名扬千古,这与他的学问有关,更在于他清廉为官、正直做人。
高校师生要坚守莲一样的品格,如莲一般“不蔓”“不枝”。“不蔓”,就是要为人刚正不阿、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始终保持真善美的纯洁心灵。“不枝”就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横生枝节、不搬弄是非。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廉洁执教,不染不正之风、不取不义之财、不搞学术腐败。涵养教育之“廉”,温暖师生之“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坚持公私分明,明确权力的公私边界,让廉洁成为工作和生活习惯,用力展现“君子”形象。
“不可亵玩”:以“莲花”塑造“君子”灵魂。“不可亵玩”,暗喻能保持大节、自尊自爱,像莲花一样坚强自重。周敦颐做官清廉勤勉,“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不畏惧权势和强暴,这正是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品格的生动写照。1045年,周敦颐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为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据理力争,一条无辜的生命得以挽救。周敦颐的人格尊严熠熠生辉,光照日月。
“廉吏无宦乐,达人不折腰。”面对色彩斑斓的当今社会,高校师生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通过阅读廉书、廉文,为思想“除尘”“消毒”“保鲜”,补精神之“钙”、洗心灵之“垢”、治思想之“病”,清白做人、干净从教、坦荡治学,永葆纯净的政治本色和人格底色,用情塑造“君子”灵魂。
文化沁润思想,廉洁滋润心灵。我们要传承《爱莲说》蕴含的“廉明”“洁净”的廉洁文化理念,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先哲的廉洁风范与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打造清廉高校,为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注入来自历史的源头活水,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凝聚强大的廉洁思想正能量。
【作者分别系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纪委书记。本文为2024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新媒体时代湖湘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耦合关系及传承路径研究”(XSP24YBC594)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