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注水的志愿填报服务”浑水摸鱼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郭元鹏

  不少受访考生及家长告诉记者,部分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专业性存疑,服务注水严重,甚至存在虚假宣传、服务外包、推卸责任等问题。一旦志愿填报失误,考生往往面临退款难、维权难的困境,呼吁“谨慎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理性决策”。一位市民反映:5000元购买的志愿填报注水严重!(6月30日《法治日报》)

  志愿填报的注水服务,犹如一场精心包装的“割韭菜”骗局。志愿填报服务市场的乱象,首当其冲体现在服务内容的严重“掺水”。部分机构打着“内部数据支撑”“专业团队运作”“一对一定制服务”的旗号,实际提供的却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内容。所谓的“专业团队”,可能是毫无志愿填报指导经验的临时招募人员,甚至连基础的院校专业知识、录取规则都一知半解。他们通过网络搜集公开数据,简单整理后便包装成“独家资料”,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虚假宣传更是成为这些机构招揽生意的“惯用伎俩”。一些机构宣称能通过“特殊渠道”获取内部招生信息,保证考生被心仪院校录取;有的夸大服务效果,用“低分高就”“保录名校”等承诺吸引家长。志愿填报服务乱象丛生的根源,在于背后巨大的利益诱惑与监管的双重缺位。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需求庞大,每年数百万考生及其家庭都是潜在客户,且家长在孩子教育投入上往往不惜成本,这使得志愿填报服务成为“暴利行业”。一些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弃专业与责任,选择用低成本、高溢价的注水服务“割韭菜”。

  从监管层面来看,志愿填报服务行业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专门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教育、市场监督管理等多部门存在职责交叉、监管空白等问题,导致对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不足。违规成本低、监管难度大,使得不少机构有恃无恐,肆意扰乱市场秩序。

  此外,家长和考生对志愿填报服务的盲目依赖与认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象。面对复杂的志愿填报规则和海量信息,许多家长和考生缺乏自主分析能力,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咨询机构身上,忽视了对机构资质和服务质量的考察,为不良机构提供了生存空间。

  志愿填报服务关乎万千家庭的未来,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敷衍。要通过多方协同发力,坚决挤掉服务中的“水分”,才能让志愿填报服务回归专业与规范,真正成为家长和考生值得信赖的帮手,而不是收割焦虑的“镰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