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书生
“荧光笔能检测农残”“碘伏可以美白祛痘防脱发”……社交平台上,总是充斥着各种貌似有科学原理的流言。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学留言的散播者,往往暗含着算计。事实上,靠着流言去蒙骗进而带货,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5月23日《现代快报》)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越来越多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知识。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但一些“伪科普”、带货卖课博取流量的行为,却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打开短视频平台,经常会刷到“荧光笔能检测农残”“碘伏可以美白祛痘防脱发”的“科普”视频,一些博主并未获得医生身份认证,利用“医生”人设虚构剧情,实则是为卖货“搭台”,推荐牛奶、维生素、洗衣液等产品,也有不少获得身份认证的医生从事与本专业不符的“健康科普”工作,为多款产品带货,有“妇科医生”给男士T恤带货,“骨科医生”给美容产品带货。
抵制网络“伪科普”,人人有责。消费者需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提升辨别能力,注意鉴别商品,不要轻信主播的各种承诺。尤其是在购买商品时,应要求主播出示相关证明文件,确保所购商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应尽量关注经平台身份认证的博主,或观看经权威媒体核查证实的科普内容,切勿轻易购买伪“医生”在视频或直播中推销的保健药品。
平台应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平台需要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为科普”视频的传播,为公众提供合法合规的直播内容。此外,平台还应提升主播的法律意识,要求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守住法律底线,依法依规进行直播。落实主体责任,采取技术手段识别“违规文案”、拦截和屏蔽“伪科普”内容,维护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
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刑法》《医师法》规定,在平台上冒充医生,进而宣传售卖保健品或药品,有可能构成诈骗罪或非法行医罪。执业医师在网上诊断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疾病,或推销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药物,可能构成“超范围执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通过法律手段确保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医疗管理机构也要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及证件的管理,让医学科普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