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福
眼下,越来越多基层干部走进直播间为当地农产品代言,相关视频在网上热度居高不下,成为乡村发展的新风景。这种创新做法不仅改变了公众对基层干部的固有印象,更打通了乡村产品走向市场的新路径。不过热闹背后必须清醒认识到,流量带来的关注只是起点,如果只沉迷镜头前的喧哗而不谋划长远,终究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唯有深挖特色塑品牌、凝聚合力激活力、筑牢根基强实力,才能将"直播热度"转化为"发展厚度",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深耕特色底蕴,让“流量跟风”蜕变为“品牌深耕”。当前不少基层干部直播助农时,往往陷入流量焦虑的怪圈,忙着追逐流行话术、模仿热门套路,却对本地农产品的独特价值视而不见。这种"着魔"跟风的结果,是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热闹的流量最终如过眼云烟,难以转化为实际销量和长期品牌价值。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多一些对乡土特色的挖潜深耕,少一些盲目跟从的流量焦虑。基层干部应把镜头对准本地独有的资源禀赋,通过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文化基因与品质故事,让消费者在购买时不仅收获商品,更记住一份独特的乡土记忆。要筑牢品质护城河,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从种苗培育的严格筛选,到种植过程的绿色管控,再到加工环节的精细品控,用稳定可靠的品质树立口碑。要以品牌建设为支点,通过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等方式,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农产品获得市场标识。
激活多元主体,让"干部单播"升级为"干群共播"。在直播助农的实践中,"干部在播、群众在看"的现象并不鲜见。这种"干部独角戏"的模式,不仅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更让乡村故事的讲述显得单薄。乡村发展从来不是"一人独舞",而是需要政府、群众、市场等多方参与的"大合唱"。政府要当好"筑台人",建立常态化的直播助农培训体系,让农民、返乡创业者走进课堂,学习直播技巧、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等新技能,培育一批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民主播""乡土网红"。要构建"干部搭台、群众唱戏、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引入电商平台、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农户+直播"等模式,在利益共享机制下,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旁观者"变为"主角儿",形成"人人都是乡村代言人"的生动局面,让直播间成为展现乡村活力的立体窗口。
夯实发展根基,让"短期热度"升华为"持久动力"。一些"网红农产品"之所以热潮过后迅速沉寂,根源在于只盯着短期流量带来的销量,却忽视了产业基础的筑牢与乡村整体实力的提升。乡村振兴不能靠"流量快餐",必须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笨功夫",少一些虚头巴脑的概念炒作。要围绕特色农产品做好"链式文章",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加强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产得出"的农产品能"运得走""存得住"。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通过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利用数字乡村管理系统,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事务,营造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要守住生态底线,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绿水青山的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最持久的竞争力,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良性互动。
责编:周培
一审:周培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