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生 图/张岚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有不少是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儿童网红”批量生产。(5月13日 《法治日报》)
孩子的嬉笑打闹沦为短视频平台的“财富密码”,天真烂漫的童趣被精心设计的脚本取代,儿童网红批量生产的背后,实质上是流量经济对美好童年的隐性侵害。在流量经济的驱使下,为迎合观众期待,孩子们被迫表演设计好的剧情情节,甚至被打造成“小大人”的人设角色。本应在探索世界中自然成长的孩子们,被迫成为镜头前的“表演机器”,将真实情感异化为“人设表演”,这种角色错位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更有可能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利用未成年人从事危害其身心健康的活动。当亲子互动变成“内容素材”,当父母的陪伴演变为“剧本演绎”,亲情被异化为流量变现的工具,这种扭曲的亲子关系,不仅破坏了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信任感,更在无形中传递着“情感可被量化”的错误价值观。当最珍贵最纯真的童年回忆被“剧本演绎”代替,无疑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
孩子不是流量机器,童年更不应被明码标价。要遏制“儿童网红”批量生产的乱象,需构建“法律、平台、家庭”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应细化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活动的边界,明确MCN机构的法律责任;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建立账号分级管理制度;家长应回归监管本质,避免孩子不被流量绑架。守护童真,让每个孩子的童年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资本逐利的注脚。
责编:周培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