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方向

[来源:红网] [作者:王洪林]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且正确的思想理论,从诞生之初就深深烙印着人民性。这一思想新中国成立就得到进一步弘扬,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倡导并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践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所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人民立场,充分彰显了党的宗旨意识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与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立场。

践行人民立场,首要体现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方面。我们应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在任何时候都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贯穿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找准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实现将群众的智慧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机融合。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大胆闯、勇敢试、勇于创、敢于跨越,放手让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造力。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有力保障了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民群众搭建起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为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

践行人民立场,其次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被提升到愈发重要的位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以人民的美好期待作为前进的动力,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并非空洞口号。近些年来,我们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在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中,“知民情、解民忧” 始终是重要内容,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已成为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正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我们党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原则,在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践行人民立场,还体现在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已成为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020 年,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五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层民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如今,乡村振兴工作仍是我们党为基层农民谋幸福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反腐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这彰显了党的人民立场,也是党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党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严肃惩处,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逐渐形成,反腐败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拥护。

站在即将开启 “十五五” 规划序章的当下,要更好地践行人民立场,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持续丰富和拓宽其内涵,创新实践方式,将一切工作的初心使命切实体现和落实到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行动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相关领域创新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举措,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治理污染、修复生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这一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同时,还要注重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做到践行人民立场,为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力量。(湘潭县中医医院工会主席 王洪林)

责编:张岚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红网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