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碧华
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引进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变,找准本土“小而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办起了“农家乐”、开发了“致富园”,发展农文旅经济......近年来,不少“归乡青年”回到故乡、建设家乡,有的行走于乡间田野,结合所学所知,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多元融合提升乡村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有的走访于邻里乡亲间,服务村民点滴小事。乡村发展需要青年,也能成就青年。青春作伴好还乡,广袤乡村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大展拳脚的新天地。
不论是在村里花式整活,带着全村人集体“旅行”、在田间地头举办摄影展的返乡创业自媒体博主,还是矢志不渝坚定支教路,用青春和真心浇灌桃李芬芳的乡村教师,抑或是干劲足、能吃苦、点子多,活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是村民眼中的能扎根、肯吃苦的“好后生”“新青年”,更是推动乡村事业发展奔涌向前的朵朵“青春浪花”。
情系桑梓、反哺家乡,是学有所成的最好证明。当帮助邻居大爷打通了与孙女的视频电话,大爷幸福的笑意是最好的礼物;当顺手修好了隔壁阿婆家的风扇,阿婆热情地给你递上一篮子土鸡蛋;当解答了村口小孩们七嘴八舌的“小学生”难题,孩子们追着喊着说“哥哥/姐姐是超人”......那一刻,由朴素乡情氤氲开来的幸福感于此具象化,在心间淳淳流动。家,是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所系,一句“家乡人”“自家人”“乡里乡亲”便是情意绵长。“你护我长大,我助你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怀着一份对家的眷念,选择将汲取到的丰富“知识养料”转化成助力家乡发展的“金点子”“好路子”,让留在乡村发展成为青年心中的“诗与远方”。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乡村相对于城市,生活不够多彩、资源不够丰富,想要在乡村扎下根来,浪漫主义的理想或许能短暂支撑,但长期坚持并有所收获,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和满心热爱,更需要关怀和帮扶。比如,在项目培育、资金筹措、专业指导等方面多出好招实招,搭建好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奖补政策体系,用一场政策的“及时雨”激活乡村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比如,进一步发挥乡村建设带头人、驻村第一书记的影响力,带动更多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不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通农村产业物流、金融机制等方面的“最后一公里”,为“归乡青年”成为新农人提供契机。同时,还要着力提升乡村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为返乡青年破解“眼前之困”和“长远之忧”,真真切切看到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和人情温度。
青年与乡村,相互吸引、相互成就;青春与乡土,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回到广袤的乡村沃野,去扎根、去成长,去尽展才华、大展身手,以青春追梦、为乡土筑梦,在那广阔无垠的希望田野上肆意挥洒青春汗水,让更多的“希望”拔节生长。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