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宏 邱玉函
晏阳初(1890年—1990年)是国际著名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他从长沙平民教育试验区起步,后成功在河北等地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验。作为晏阳初在国内亲手创办、目前唯一连续办学的学校,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湘中幼专”)薪火相传的历史至今还鲜为人知。湘中幼专的前身之一,是晏阳初于1936年创立的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服务于衡山“乡村改造示范县”计划。抗战时期,学校辗转迁徙至邵阳地区,更名为湖南省第六师范学校。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2017年与原邵阳师范、邵阳教育学院、邵阳艺术学校合并升格为湘中幼专。当前,需高度重视晏阳初教育实践的社会价值,积极采取守正创新措施,办好湘中幼专,传承晏阳初教育思想,助力乡村振兴。
珍视晏阳初教育实践“活态遗产”的稀有性。晏阳初教育思想在多地得到实践,其中在河北办的实验区学校存续短暂且未成体系,位于重庆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改制转型失去了原有特质,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举办的是非学历教育。而湘中幼专自创始以来坚持连续办学,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师范学制的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载体。20世纪80年代,鲐背之年的晏阳初受邀回国访问,对学校数十年立足农村连续办学甚感欣慰、大加赞赏。1988年,学校发起成立全国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会,组织多次学术研讨会议,出版论文集《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负责人曾两度来校考察,学校教师亦多次赴菲律宾交流学习。
把握乡村人才培养百年接力的历史连贯性。晏阳初于1923年创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信条,倡导“除文盲,作新民”,其“发扬平民潜伏力”以改造乡村、改造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在扎根基层、培育实用型劳动者方面实现了跨世纪的思想接力。他带领百余名高级知识分子举家扎根偏僻艰苦的定县农村,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在当地开办平民学校、运用幻灯片和无线电教学、收集民间图画和音乐、推行“农民自己演、演农民自己”的新型话剧,展现了以技术赋能教育的超前视野;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实现了知识分子从书斋到田野的范式转型。晏阳初在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推行“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社会化”理念,提出“社会化教育是要始于参加社会工作,终于领导社会改造”,寄语学生“不仅要做好乡村教师,也要做好乡村改造的领袖”,学校还制定了以乡村改造为主题的“学校实验办法大纲”……一系列办学主张都离不开教育学生认识中国、认识社会、认识农村。办学至今,湘中幼专始终传承晏阳初教育思想,迄今培养基础教育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10余万人,因乡村教育特色鲜明、成果突出,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师范学校”。新时代,湘中幼专持续探索产教融合、文教互补新模式,培养扎根基层的实用型劳动者,取得了良好成效。
传承晏阳初教育思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其一,构建校史遗产保护体系,讲好爱国教育家故事。如湘中幼专借鉴晏阳初推广民众戏剧的实践经验,积极建构沉浸式教室剧场与社区红色剧场,传播校史文化与红色故事;筹建数字化校史馆,集成口述史料与数字档案,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和教育剧场艺术再现乡村师范场景,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式研训空间。其二,构建“在地化”课程体系,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如湘中幼专学前教育与康养学院积极对接地方“一老一小”产业、“教育+康养”人才需求,推动师范类专业转型,整合托育、幼教、康复、养老等专业,打造“教育基础学科+康养技能模块+社区服务实训”课程体系,培养基层“教康医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其三,创新智慧教育范式,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湘中幼专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可结合乡村教育数字化进程,将晏阳初电化教育的历史经验转化为现代智慧教育试点实践,建设课程资源库。基于乡村社区服务实践,打造集数字教学、健康监测、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村级服务站点。同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充分发挥全国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会作用,举办“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振兴”国际论坛;与晏阳初创办的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建立双向交流机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乡村教育经验。
(作者分别系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与康养学院院长)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