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育留用”机制 优化县域人才生态体系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伟]

刘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全国半数以上人口和超三分之一的GDP,在促进城乡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在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强化人才支撑。当前,湖南县域不同程度面临高端人才引进不易、本土人才流失、技能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升级与创新突破。鉴于此,应将人才置于战略核心,强化“引育留用”全链条创新,构建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适配的人才生态体系。

创新引才聚才机制,破除县域人才引进障碍。以“智汇潇湘”工程为抓手,突破传统制度约束,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引才机制。构建动态更新的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运用“德尔菲法”精准评估人才缺口,构建产业链与人才链的紧密匹配模型,有效解决县域引才过程中“供需错配”问题。创新柔性引智,激活人才共享新生态,构建“候鸟型专家”管理数据库,实施弹性工作制量化评估体系,建立“周末工程师”服务积分制度、“云端顾问”远程协作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智力成果确权。建立健全以贡献度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梯度激励,对A类领军、B类骨干、C类基础人才实施差异化支持。建立健全县域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完善人才公寓、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配套设施举措,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构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三维对接”新模式,即专业设置紧密贴合产业集群需求、课程体系严格对应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构建县域产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需求矩阵—响应模型”,建立县域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的智能联动。在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我省县域经济优势领域,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实体化运作模式。构建县域“1+X”证书制度实施框架,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基于OBE理念构建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实施“青苗计划”跟踪培养项目,构建涵盖职业能力测评、岗位胜任力模型等要素的人才成长档案系统,对人才进行“精准画像”,携手龙头企业共创“职业成长阶梯”项目,大力培养优秀现场工程师与技术骨干。

完善人才服务生态系统,优化县域人才留用长效机制。构建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县域人才服务模型,形成“基础保障层—职业发展层—价值实现层”三级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才扎根的支撑力。实施“安居优享”工程,建立人才住房供给动态调控机制,实现“入职即入住”。针对县域商业配套短板,在产业园区试点“人才驿站+共享空间”模式,集成咖啡书吧、健身中心等设施,以人文温度弥补县域硬件短板。二是贯通职业发展通道,激活人才成长驱动力。推行专业技术人才“双通道”晋升模式,构建融合科研产出、技术转化等多元要素的职称评审新体系。在县域特色产业试点“定向设岗”机制,并赋予“特岗特评”权限,可单独设立职称评审指标,创设类似“湘聚人才奖”“县域工匠勋章”等荣誉激励项目。三是助推价值实现,强化人才认同归属感。建立人才“价值实现账户”,将人才参与县域治理、乡村振兴、智库建设等纳入积分体系,积分可兑换创业孵化资源、文旅消费等权益。

建设人才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人才资源配置效能。以旨在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流程优化、便民服务的人社部“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成果为基础,构建包含人才基础信息库、岗位需求库、政策资源库的县域人才“三库一体”数据中台,其中岗位需求库可对接省内“智赋万企”行动数字化转型项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实现岗位要求与人才简历的智能、精准匹配。构建“人才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数据画像技术形成人才“能力雷达图”“发展潜力预测模型”。构建人才政策“精准推送—效果评估—动态优化”循环机制,建立包含政策知晓率、兑现满意度等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发人才效能监测预警系统,依据边际效益分析调整人才政策;推动实现“人才码”服务标准化,使高层次人才凭“码”即可免费逛景区、享健身,畅享交通出行、就诊医疗、金融税务、商务活动、研学教育等多元化绿色通道服务。

(作者单位: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