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核心提示
聚焦产业链条短、创新动能不足、数智化改造滞后、新质要素供给短缺等湖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短板精准发力,以提升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对于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县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县域特色产业是富民产业的根基,提升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是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与重要着力点。目前湖南县域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不同程度存在产业链条短、创新动能不足、数智化改造滞后、新质要素供给短缺等短板。聚焦短板精准发力,以提升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融合促延链补链强链为主路径,增强县域特色产业韧性
县域经济强县之所以强,通常与其因地制宜探索县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市场竞争优势密不可分。分类施策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是将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留在县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增强县域特色产业韧性的有效路径。当前,在美国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计划背景下,贸易战直接比拼的是经济韧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韧性尤为重要。我省应针对新型工业化主导型、农产品加工转化型、文旅融合主导型等类型县域分类施策,以融合为主路径,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一是推动特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主导型县域围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花炮瓷器等重点领域,探索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二是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转化主导型县域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围绕粮油、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探索“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共享农庄”“共享农田”“中央厨房”以及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培育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产业形态。三是引导县域文旅深度融合。引导文旅融合主导型县域以打造旅游风情小镇、“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乡村及森林精品民宿等为抓手,培强健康养老、“影视IP+科技+文旅”等文旅融合新业态,开发农耕文化、“数币+文旅”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文创产品,推进县域文旅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多层次、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以强化科技创新为主措施,激活县域特色产业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随着我省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城市创新资源逐步向县域渗透扩散。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比,我省县域尚面临科技创新主体不足、平台支撑乏力等制约。建议采取“内培外借”双向发力措施:向内培强主体,构建科技型企业培育梯队;向外巧借平台,在中心城市建立“科创飞地”,助推县域科技创新,激活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推动县域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引导县域立足特色主导产业,对接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星企航科创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3.0,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机制。加快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二是培育壮大县域科技创新平台。以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契机,鼓励工业主导型县域围绕先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转化主导型县域聚焦特色农产品加工、文旅融合主导型县域着眼于文旅深度融合,采取“企业主体、县级主建、市级主导、省级引导”方式组建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集科技成果研发、中试、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引领性、特色化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加快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县域主动对接在湘“双一流”高校,通过“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的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鼓励县域与长沙、深圳等中心城市探索共建“科创飞地”“研发孵化飞地”,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在县域产业化。
以推进“数改智转”为主策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能级
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价值链攀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数字湖南”建设的推进,我省县域特色产业数智化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场景供给匮乏、产业数智化改造推进较缓等问题,应下大力气破解,有效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能级跃升。
一是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以推进“四算一体”(算力、算法、算据、算网一体发展)为契机,鼓励县域加快布局建设云资源池、边缘云节点、内容分发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鼓励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服务机构共建“数字化诊所”,成立“数字化工坊”,形成“数字化帮扶小组”,加快数字化资源供给与县域特色产业需求融合对接,引导县域找准“智改数转”新路径,实现“换道超车”。二是推动数字化改造升级。引导工业主导型县域以推动两化融合贯标和数字化改造项目为抓手,探索“数字化应用普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数字化全覆盖路径,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鼓励农产品加工转化主导型县域以“数字化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为路径,深化“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云用数”,加快构建“数字+设施+机械”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支持文旅融合主导型县域加快打破虚实界限,以数字IP发展云旅游、云演艺、云展览等新业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联动。三是联合开展场景创新。以高水平推进韶山等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沿“一地一景”思路,鼓励县域围绕工业流程优化、智慧农业、智慧文旅等,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标杆场景,开放一批垂直应用场景机会,构建“应用场景-产品需求-能力需求-技术攻关-产品形成-性能提升-场景应用”的循环迭代。
以优化要素配置为着力点,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效率水平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当前,我省县域特色产业应着力破解新质要素供给不足、要素配置不甚合理的制约,提升效率水平。
一方面,打造县域聚才留才优势。引导我省县域聚焦特色主导产业绘制“人才地图”,大力推行“科技副总”“周末专家”“银龄工程师”“湘商回归”等柔性引才新模式,补好人才“断链点”。支持县域在长沙、深圳等地设立“人才飞地”,创新“双向挂牌、双重领导”管理模式,加快实现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市场配置、契约管理”。另一方面,优化金融服务效能。建议组建湖南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创新“金融资本+龙头企业资本+重点项目”新模式,提供“融资+融智”“投资+贷款”一揽子金融服务。鼓励不同县域聚焦特色主导产业链,建立特色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长制,探索“1+N”(一家链长银行+N家协办银行)金融服务机制,通过“一链一策一批”满足产业链融资需求。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高端智库领军人才)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