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绍玮
日前,民政部发布关于有关养老APP涉嫌诈骗的提醒,民政部从未设立或批准设立“一脉养老”“惠民工程”项目,未推出任何类似产品或软件。
随着“银发经济”蓬勃兴起,老年群体成为消费新势力,也让不法分子动起了歪心思。他们以“老龄化”“养老惠民”“政府补贴”等为噱头,打着“服务老人”“关爱老人”的旗号招摇撞骗,名为“养老”,实为“坑老”。
事实上,民政部此前已多次针对涉老金融骗局进行官方辟谣。2024年9月,针对“中国养老保险”App宣称“每日签到、参与会议即可获高额奖励,但需预存1万元”的话术,民政部回应,从未发布或授权任何机构发布名为“中国养老保险”的手机应用程序。而在2023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中国时间银行”有关风险的提示》,个别网站发布“中国时间银行上市”等虚假信息,且有名为“时间银行”的移动应用程序(APP)以公益养老为名目开展投资活动。这些骗局无一例外,都用“国家背书”“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甚至冒用官方名义招摇撞骗,让大批老人深陷其中。
为何老年人总能成为“目标群体”?究其原因,一方面,老龄化加速催生庞大养老需求,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市场供需缺口,以虚假养老服务项目为诱饵实施诈骗;另一方面,老人们对数字技术不够熟悉,信息来源有限,很难识破复杂的网络骗局,这为诈骗App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再加之,很多老人缺少陪伴,内心孤独,对健康、生活充满担忧,更容易被骗子的“嘘寒问暖”迷惑,掉进精心设计的“温柔陷阱”。
养老App诈骗,伤的不只是老人的积蓄,更动摇了社会信任的根基。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家庭、社会、平台等多方携手,织密防护网。
子女要主动承担起“数字监护人”的责任,除了增加陪伴时间、关注老人心理状态外,更要将反诈教育融入日常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高收益养老投资”“免费领取礼品”等常见话术背后的陷阱逻辑,帮助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手把手演示来电预警、风险查询等功能,以亲情纽带筑牢家庭防诈防线。
相关部门要强化“硬核”监管手段,建立养老App白名单,从源头严格审核;畅通举报渠道,对诈骗行为从严惩处,形成“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此外,更应创新宣传形式,通过科普讲座、社区活动、公益广告等形式,将反诈知识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切实提升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与信息辨别能力。
社交平台要扛起社会责任,建立针对老年用户的专项审核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养老类内容的语义分析和风险预判,一旦发现“高收益理财”“免费领取养老金”等敏感词,立即启动人工复核。同时,借助平台优势开设“银发反诈课堂”,通过现身说法、动画科普等形式,提升反诈知识的传播效果。
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唯有各方紧密协作,构建起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反诈防护网,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反诈意识,让他们在面对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时,多一份警惕,少一份轻信,远离虚假信息的侵害。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