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优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思政课教学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着力推动思政课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升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金课”。
教学内容供给端升级:构建新时代思政课精品内容体系。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理论阐释与社会实践脱节,案例库更新滞后于时代发展,价值引导与学生需求错位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动态更新理论内容,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教师要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通过案例分析、热点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同时要关注最新的重要会议精神、政策法规,及时更新教学素材、教学案例,使思政课内容始终保持时效性和鲜活性。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推动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如创设“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参与乡村调研、红色基地考察等,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现实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强化价值引领的精准供给。建立“问题导向”的内容供给机制。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多元价值如何取舍、全球化时代如何面对文化冲突等。针对问题,教师可适时开发《网络舆情中的价值辨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等专题,帮助学生在多元思潮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教学方法数智化转型:激活课堂教学“一池春水”。数智化不是简单“技术嫁接”,而是通过资源、手段、模式的三维革新,让思政课更生动、更高效。丰富数字化资源,让思政课“活”起来。系统整合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师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开发微课、动画等新媒体资源,按模块分类,构建智慧资源库。支持教师灵活调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建设虚拟实践基地,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如模拟红色革命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中,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增强对思政理论的感性认识。融合数字化手段,让教学“智”起来。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将部分教学内容以线上形式呈现,如发布预习任务、拓展阅读资料等。课堂上则进行重点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充分运用智能工具辅助,如课堂即时测验反馈学情、AI语音助手24小时答疑等,打破思政课教学时空限制。创新数字化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基于数字化环境,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探索开展项目式教学。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数字时代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通过网络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完成有关项目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运用思政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过程性重构: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摒弃传统单纯以知识记忆考核为主的评价导向,确立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持续提升、价值观塑造以及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评价目标。丰富评价内容维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行为表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改变“教师单向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等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学生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家长评价可以从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思想变化等方面提供反馈信息。社会评价则可以通过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评价、社会机构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等方式,反映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活动参与度、线上学习记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的评价。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文为2024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路径优化研究”(24F16)阶段性成果】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