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中学化”?不妨设个“过渡期”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齐超]

黄齐超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4月19日 《半月谈》 )

众所周知,高中与大学在学生管理层面,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者采取近乎“全方位监控”的模式,从晨起至夜眠,学习至生活的每个细节均被细致规划;后者则倾向于“自主式”管理,几乎全凭学生自觉,即便是课堂纪律,也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约束。

高中阶段的严格规制,主要是由于高中生自控能力普遍较弱,学校的严格监管成为鞭策其专注学业的关键。反观大学,教育的重心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侧重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创新思维,过度严格的管理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与探索欲。加之大学生已步入成年,理应逐步脱离“庇护”,不宜继续沿用高中的“圈养”方式。

仅仅一个暑假,学生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剧变——由“紧箍咒”转为“自由飞翔”,堪称断崖式的转变。然而,如此骤变,学生真的能顺利适应吗?答案或许并不乐观。事实上,即便天资聪颖,自制力亦非一个月之内就能飞跃提升。

大学生活在宽松与自由中展开,部分学生因此陷入“无序状态”,放任自流。加之家校沟通渠道的缺失,辅导员不向家长通报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使得家长难以掌握子女在大学的真实状况。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其自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尤其是大一新生,尚不具备完全“断奶”的条件。鉴于此,大学应为大一学生设立一个“过渡阶段”,帮助他们逐步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变得很有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中学模式,而是通过引导与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而非依赖强制力。

在此框架下,大学在大一期间,仿照高中建立家校联系群,发布成绩单,采取类似中学的管理措施,亦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当然,设立“过渡期”的同时,大学需在严格与宽松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科学管理与引导,促进大一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学会自我管理。简而言之,即便设有“过渡期”,也应兼顾宽松与严格,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与空间,又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避免评价体系过于宽松。

此外,高校应高度关注学生的需求,倾听家长与学生的合理建议,出台更具人文关怀的政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时回应学生期待。总之,高中的“全面包办”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大学;而大学的“宽松自由”,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也可能一时未能适应。因此,为大学管理增设一个“过渡期”,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