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平]

张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努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占全国本科高校90%以上,单体规模大多在2万人左右,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然存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契合不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深入、“双师型”教师不足、“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未全面形成等情况,也使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与企业招工难留才难现象并存。鉴于此,应从以下六个维度着力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改革,优化供需对接,实现精准匹配。

坚持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应用型高校处在研究型高校和技能型高校之间,其本科层次要求其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有别于技能型职业院校;其应用类型要求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这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其属地性要求其办学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融合、共生共荣。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特色化”办学定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机制模式,走好适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优化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课程。一是聚焦培养工程师、医师、律师、基础教育教师等基层应用型人才和人才成才需求,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教育目标要求,锚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精湛、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强烈、家国情怀浓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人才不动摇。二是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平台、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定期发布紧缺专业目录,引导高校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三是构建“通专结合、理实融合、学科交叉”“专业基础平台+行业特色模块+企业真实项目”的柔性化课程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岗位技能图谱,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大纲,实现课程内容随技术迭代及时更新、“需求-专业-课程”联动响应、“专业-课程-岗位-产业”有机融合以及课程资源与科技发展、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根据能力培养要求,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传统课堂知识传授向“师/生/机”的深度交互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实行“模块化课程+案例式教学+项目制教学”,探索“1(门慕课)+M(所学校)+N(个学生)”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走深走实。另一方面,完善“基础技能(实验实训)-综合应用(项目实战)-创新拓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三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贯彻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学校老师+企业导师、课堂学习+企业学习、专业教材+行业标准、理论测试+项目设计、虚拟仿真十实境实训、实践教学作业+企业岗位任务”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以企业订单班、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区域产教融合体等为载体,深化校企“共订方案、共享资源、共构场景、共研课程、共培人才、共评质量、共享成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专业课程与岗位需求、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职业场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形成政府供给政策、行业协会制定标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教学水平、企业发展、产业创新和就业质量的同频共振。

厚植学生服务基层的情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基层,理应理解基层、热爱基层、建功基层、奉献基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有效结合,通过将地方特色文化嵌入课程体系、基层场景融入实践教学、校史教育与红色文化结合、开展基层职业导向的生涯规划与教育、完善基层情怀评价激励机制等途径,完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厚植学生服务基层的情怀。

完善资源配置和多元评价保障机制。加大“双师型”师资、智慧教学设施、产教融合平台、智慧课程教学平台等的建设投入,加快教学数智化转型。完善涵盖学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技术成果转化率,“双师”型比率,学生专业对口率、本地就业率,企业和社会用人满意度等多主体、多维度、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招生-培养-就业-测评”一体化联动,形成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就业和评价过程持续改进之闭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作者系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