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接地气”的调研思维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媛沁]

李媛沁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新时代年轻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当下,广大年轻干部要厚植“接地气”的调研思维,真正把准时代脉搏、回应群众期盼,让政策制定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温度。

“脚沾泥土”丈量民情,破除“盆景式”调研。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了解基层情况,不是精心设计的“盆景艺术”,不能总在示范点上打转、在样板间里徘徊。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多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多往问题突出的领域去,让调研的脚步覆盖群众集聚的社区、产业发展的园区。要带着“放大镜”找问题,揣着“显微镜”察细节,在田间地头感知春耕秋收的艰辛,在街头巷尾体味市井百态的冷暖,在工厂车间了解转型升级的阵痛,真正触摸到社会发展的真实肌理,进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耳贴大地”倾听民声,摒弃“过滤式”调研。“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真正的民声民意不在精心设计的“语言艺术里”,往往藏在群众的牢骚话、抱怨声里。有的干部调研时习惯“选择性倾听”,遇到尖锐意见就充耳不闻,碰到复杂问题就避重就轻,这样的调研如同带着筛子接雨水,最终沦为走过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学会从群众的“话外音”里听出门道,在街谈巷议中捕捉线索,把家长里短的闲聊转化为政策制定的参考。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建立问题清单、需求台账,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心系万家纾”解民忧,杜绝“任务式”调研。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决策服务。调研成果如果只是锁在文件柜里、停在报告纸上,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的原则,把实践运用调研成果、推动工作取得更大实效作为检验调研成果的唯一标准。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让调查成果转化做在经常、融入日常。要建立调研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对策措施真正落地见效,让群众看得见变化、感受到温度。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