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旧轨还乡》承载着的乡愁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金水]

黄金水

近日,在杭州上学的乌兰察布女孩张潇冉的一篇思乡作文《旧轨还乡》火爆全网。她用朴素的文字将中国式乡愁酿成了一坛老酒,让每个在异乡漂泊的灵魂都尝到了时光沉淀的滋味。

乡愁,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怀,带给人无尽的思绪和感慨。当远离家乡,踏上陌生的土地,乡愁就飘忽不定地出现在脑海中,梦境里浮现乘务员推着零食车,爷爷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掏出皱巴巴的零钱,只因一句“孩子爱吃”。小时候的宠爱,是心中永远的牵挂和依靠,还有那些回不去的童年,最浪漫的青春,这就是乡愁。

作者用“铁轨锈成记忆里的虚线”绝妙的比喻,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痕迹。就像我们翻开泛黄的相册,那些模糊的影像里,有灶台上冒着热气的腌菜坛子,有屋檐下晾晒的玉米串,还有父亲扛着锄头在田埂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些记忆的碎片,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乡愁。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绿皮火车的缓慢,更像一种温柔的抵抗,让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在此达成默契,既要追赶星辰大海,也需守护烟火人间。《旧轨还乡》的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方言,混着泡面香气与铁轨轰鸣,编织成最动听的乡音交响曲。当作者掀开窗帘偷看窗外时,那双好奇的眼睛里映着的不仅是风景,还有炊烟里的血脉温度,更是对故土的眷恋在悄悄生长。

中国人的乡愁,从来不是用脚步丈量距离,而是用眼泪浇灌思念。从古时游子的“近乡情更怯”,到如今务工人员蛇皮袋里的腊肉,对家的眷恋始终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烙印,这种情感的传递方式充满东方智慧。

乡愁,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小时候的怀念,是长大后的再回首,是对那些曾经没有留意,长大后渐渐懂得,不可复制且又无法保留的无奈。乡愁最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符号,是行李箱里永远塞不满的腊肠和酱菜,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乡愁不在远方,而是血脉里流淌的旧时光。

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细节,才是最动人的乡愁注脚。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乡愁从不是简单折返,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成为故土记忆中一幕幕生动写实的场景,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