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标准驱散误导性标签迷雾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敏飞]

龙敏飞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对外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两项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应当向消费者展示的内容及各项内容的规范展示要求做了优化与升级,并对上述两个标准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为了避免“不添加”“零添加”标识对消费者的误导,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上述用语。

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添加”“零添加”是食品营销的黄金标签,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不少消费者一旦看见食品标签上有“不添加防腐剂”“不加糖”“不添加色素”等字样,便会觉得很放心,对没有这些标签的食品则会谨慎选择。但事实上很多标注“不添加”“零添加”的食品并非真的如此。这一现象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决策,更会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此次食品标签“上新”,可谓亮点频频。比如,增加致敏物质信息的强制标示,能够帮助过敏人群有效避开风险食品;食品数字标签二维码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破解传统标签字体小、信息查找不便的难题,还能进一步拉近消费者与食品信息之间的距离……从对于“不添加”“零添加”的禁止性规定,到增加致敏物质信息、设置食品数字标签二维码的强制性规定,新规努力压缩模糊地带、误导性表述的生存空间,对于营造健康市场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食品标签治理是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不断进步的重要体现。如今,居民消费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型升级,食品安全的内容也已经从卫生安全向营养健康、信息透明等多维度拓展。从新规发布到落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监管部门须加强监管,确保企业严格执行新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让消费者了解相关常识,以便更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食品包装上的每一个字,都不能玩文字游戏,都应该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桥梁。随着新标准开启使用,误导性标签的迷雾即将散去,这不仅是监管的进步,更是商业文明的进步。

(作者单位:云南日报社)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