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为此,必须牢牢把握资助育人导向,坚持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积极构建“学生群体全覆盖、资助育人全方位”的资助管理体系,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提质增效,既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又促其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
聚焦机制优化,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完善的资助育人机制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关键保障,必须坚持系统谋划,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确保真正为学生着想、促进学生发展,将“冷冰冰”的数据转化为“暖洋洋”的爱心。建立层次分明的资助管理机制。逐步健全以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为中心、校院两级资助部门联动的资助管理体系,在奖、勤、助、贷、补、免、偿等方面严格落实班级、辅导员、学院、学校四级管理和评审制度,明确资助目标,遵循工作标准,秉持公平公正原则,规范各项奖助学金评审程序。建立协同高效的资助运行机制。联动校内各部门收集学生经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情况,加强与校外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探索打造集成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的资助工作线上平台。同时不断凝聚全校师生“人人参与,阳光助学”的广泛共识,逐步形成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资助工作新模式,推动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建立公开透明的资助监督机制。深入调查研究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核心问题,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申请、审核评议、名单公示、投诉受理、资金发放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利用的合规性、有效性和真实性,严格“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聚焦内生驱动,提升资助育人实效。“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扶的同时,须注重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振其精气神,将“志智双扶”工作走实走深。加大联动帮扶力度。建立健全分类分层、全面多元的资助体系,坚持实施“绿色通道”“寒衣补助”等传统资助项目,积极联动后勤、医院等校内各部门开设“爱心餐卡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学生重大疾病、重大意外伤害救助”“结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色资助项目,定制个性化资助育人方案,适应和满足各类学生的特点、需求,既保证全面覆盖,又尊重个体差异。挖潜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开拓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覆盖面,提供更多实践成长通道,提高学生社会服务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邀请“时代楷模”“大国工匠”“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进校园,加强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将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有机融合,打造“励志青春晚会”等品牌活动,组织受助学生服务师生、奉献社会,引导受助学生树立高远人生目标,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用“爱”熏陶“爱”、用“爱”滋养“爱”。
聚焦示范引领,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培育朋辈模范,能够达到“树立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示范效应。坚持选树并宣传受助学生典型,大力营造认同榜样、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良好氛围,带动更多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培育先进典型。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鼓励学生从“受助者”转为“自助者”,通过开展“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评选,以及“我的社区行 我的青春梦”“湘水情 母亲河”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积极选树榜样。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助学金评选为依托,遴选一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榜样。通过签订助学贷款合同,强化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意识,选树“诚信典型”,打造自立自强、求知成才标杆,以朋辈教育和榜样引领学生向上向善。广泛推介模范。线下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线上建优多维新媒体宣传矩阵,共同打造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的专门交流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资助政策,对特色大型资助活动和典型励志人物进行系列跟踪报道,面向全体学生营造“立标杆、树典型、争先进、创一流”的浓厚学习氛围。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