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为医生直播科普立规矩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齐超]

黄齐超

继率先将健康科普纳入高级职称评审、设立健康科普专项、推出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之后,上海健康科普又有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出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以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同时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健康科普全链条监管机制。( 3月25日 《新民晚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多项义务,其中包括“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这表明,法律明确要求医师在执业过程中进行健康科普,向患者及公众传播健康知识。

医生确有进行科普的法律义务,但条件是“执业过程中”。这就是说,如果让他们在工作闲暇之余进行健康科普,则有点强人所难。不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兴起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些医生加入了直播的队伍,甚至有的医生因诙谐幽默、谈吐风趣而征服网友,收获数以万计的粉丝,成为网红医生。

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具有无可比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能获得公众的认可。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以短视频或网络直播的形式加入科普队伍,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进而更好地预防疾病、维护健康。

然而,在流量的裹挟下,一些医生的网络公益直播渐渐地走了样、变了味。比如,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直播时违规带货;挂名之后,就把账号交给MCN机构打理;认证不符、导流暗广、批量编造;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等等。总之,这些医生的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背离其良好初衷,越来越功利化,把医疗科普搞得乌烟瘴气。

医生在互联网科普的过程中,到底哪些行为不能做?可能很多参与直播的医生并不知情,但上海推出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份“负面清单”对医生科普中的直播带货、发布错误信息、账号认证弄虚作假、把科普账号交给MCN机构打理等九种情形说“不”,等于为医生的健康科普划清了边界。

医生互联网科普的“负面清单”,只是规范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的第一步。笔者以为,要想继续扩大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更好地提升市民的健康获得感,仅有这份“负面清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多方合力采取更多的措施,为医生科普提供更大的动力,才能让他们在公益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