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造神”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应有立场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然玉]

然玉

据媒体报道,近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赤岭村一名10岁男孩经过一昼夜漂流,在30公里外的三亚海域被救起,此事成为网络热点事件。这位“小孩哥”被当地网友认出是“赤岭阿亮”,因顽皮在村子里比较知名。村里的老邻居梁先生介绍,阿亮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家里有4个孩子,日常没空管阿亮。一些人赶到村子里寻找阿亮,他被救的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万,还有人以阿亮的名义开设社交媒体账号,一天涨粉3万多。

“出圈爆火三部曲”,大体来说就是网友爆料、媒体跟进报道、自媒体演绎发散。按照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信息”必然会在传播过程中势能衰减,但在社媒时代,这一规律有可能被颠覆。很多时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信息”被越传越玄、“料”被越加越多。如此这般,俨然“空中加油”,传播时长延长了;又似“烈火烹油”,传播烈度加剧了。

比如眼前这位“漂流小孩哥”,不出意外地正在被流量系统的“造神模块”所吸纳与重塑。于是我们看到,阿亮此次所遭遇的险情,成了有些人口中浪漫化的神奇遭遇;阿亮过往种种调皮捣蛋,也成了被某些小作文讴歌的“狂野精神”与“旺盛生命力”……在“蹭热炒作”的热潮中,“漂流小孩哥”“赤岭阿亮”成了亮闪闪的金字招牌、流量密码。而这,对这位少年来说,真的好吗?

“漂流小孩哥”是困境下的幸存者,还是“闯出一条路”的小英雄?后一种叙事更抓人眼球,但很显然,前一种叙事才更贴近事实。“赤岭阿亮”是个低龄未成年人,顽皮而不服管束、屡有危险行为,如果盲目鼓吹他的冒险精神,有可能使他陷入更险境地,疯狂造神也只会带来扭曲与失真。从保护未成年人角度来说,减少打扰、克制曝光,少些“神化吹捧”和“过度诠释”,才是应该有的立场。

(作者单位:华西都市报)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