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减负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思远]

王思远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广大基层干部注入新的希望与动力,其释放出的强烈信号,让身处基层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对抓好末端落实满怀期待。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破解减负难题。当前,基层减负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末端落实时仍面临一些问题。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考核检查过于注重形式和材料,工作任务布置“一刀切”且部门间缺乏协调,这些问题严重消耗着基层干部精力,影响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对此,应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倾听基层干部心声。同时,在考核工作时更加注重实际成果和群众满意度,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能引导基层干部将精力放在干实事上,去着手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厘清权责边界,保障基层工作有序开展。乡镇基层工作常面临责任下压、权力却未相应下放的困境,建立健全职责清单制度至关重要,明确乡镇和上级部门职责范围,厘清工作任务与权力边界。在行政审批事项上,应给予乡镇更多自主权,减少层层审批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将基层干部从繁琐程序中解脱出来,使其专注于服务群众。

发挥基层自治,激发治理内生动力。基层干部直接接触群众,最为了解群众需求,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极大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乡村环境整治为例,可组织群众成立自治小组,制定符合本村情况的村规民约,发动群众自觉参与。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让基层治理更贴合实际、更富成效。

基层减负,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积极作为,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自身也要坚守为群众服务的初心,不断提升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