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有用事 少做无用功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姜碧华]

姜碧华

“现在文件少了、会议少了、督检考少了,工作压力变小了,但干事精力更充足了,为群众办事的时间多了、效率也大幅提高了!忙得踏实!”对比工作任务的变化,不少基层干部发出感叹。“多”与“少”、“大”与“小”的转变,背后正是从上到下为基层减负赋能,努力“干好有用事、少做无用功”的深度聚焦和成果体现。

何为“有用事”?对“有用事”下定义,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衡量“有用事”和“无用功”的标准因人而异、莫衷一是。对青年学子而言,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有用事”;对求职者而言,提高技能、顺利工作是“有用事”;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而言,强村富民、维护稳定是“有用事”……不难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身份角色,对“有用事”的判断因阶段和角色的不同而不同,但相通点在于:不论是学生,还是基层干部,立足实际、把准定位、融入角色,忙得其所、落在实处,全力干好利人利己、利于长远发展的事,此为“有用事”,反之为“无用功”。

从一般视角来看,“有用事”和“无用功”两者看似界限分明,实则容易混淆。从本质上讲,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是否能保持清醒头脑,游刃有余地处理“有用事”与“无用功”,考验着我们的工作智慧,须明辨之、警醒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倘若在“无用功”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用于干好有用事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时间之于个人,是最公平的存在。时间花在哪里,鲜花就会哪里绽放、掌声就在哪里响起。在有限时间和精力中把握重点、干在实处,去办好更多的“有用事”,自然而然会收获满满。但,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长度里,有的人会是“日计有余,岁计不足”,收获寥寥?究其根本,因“茫”而忙、盲目被动,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由此产生对“有用事”和“无用功”的认知偏差,陷入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

当然,好的外部环境对干好“有用事”的促成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当下仍存在一些无谓事务耗费着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让干部干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深化全面改革到拉动消费内需,从关注基层治理到关心干部成长,从重视城市建设到聚焦乡村振兴……干事在人,干好这些“有用事”需更多精力和时间。那么,“更多精力和时间”从何而来?要从“少办无谓事务”中挤出来,要从“少做无用功”中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这些惠及长远的“有用事”,那些花架子般的“无用功”自然而然就无暇顾及、不攻自破。

进一步而言,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聚焦于个体,体现在干部的政绩观里,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干好有用的事上,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着眼于组织,体现在选人用人导向上,要切实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以组织为干部担当促进干部为事业担当,真正让干好“有用事”的干部受褒奖、得机会、有舞台,从而带动更多干部真抓实干、为事业发展多作贡献。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