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进村还请“非诚勿扰”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艳晓]

张艳晓

春节期间,多地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记者调研发现,本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暖心之举,却在个别地方出现冷场式、广告式、自嗨式送戏等现象,直接影响村民观演体验。送戏下乡活动在长效性、观赏性、专业性方面尚须补齐短板,将好事办得更好。

各地热热闹闹地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本是政府部门的一番好意,也都是本着“文艺惠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去的,可有些地方送戏下乡被当作一项领导交办的任务来完成,在执行过程中远离了初衷,“偏离了轨道”。一些干部只跟群众见见面、现场照照相、事后有交代而已,也就为应景而走过场。最后让好好的演出浮于形式,让亲民活动变为“应付差事”,让活动现场变为了“秀场”。结果可想而知,效果当然差强人意,甚至是怨声载道。

其实,不管是文艺下乡,还是科技卫生下乡、政策惠民下乡等一系列进村入户活动,都需要面对面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需要的是党员干部的“态度”,党员干部是否怀有真诚的态度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和效果。态度真诚,就会把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变为诚心听取意见的自觉行动,不听到真实意见、找到突出问题决不“收兵”;态度敷衍,就会把上级要求和百姓所盼变为自身仕途的“铺路石”,重考核轻实质,把“好经念歪”。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对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优质文化产品送到基层百姓家门口,实现群众多看戏、看好戏的目的,使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只是“走过场”的演出,老百姓嗤之以鼻;只知“考核”的演出,群众不会买账。

下乡进村不是进“影视基地”,老百姓更不是“群众演员”,要想出成绩、有口碑要带着诚心去敲百姓门、听百姓言、解百姓难,让老百姓“评卷打分”才是正途。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