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碧华
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近日,由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打造的开年网络普法微电影《鹦鹉的营生》《谁是甄湘》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线。不论是聚焦企业遭受网络“自媒体”及其团伙造谣污蔑、敲诈污蔑事件而拍摄的《鹦鹉的营生》,还是着眼于由“吃瓜PDF”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而形成的《谁是甄湘》,旨在引导公众反思网络乱象,无一不都在警醒每一位网络参与者:网络不是戏台,真相不能摆拍。
艺术源于现实,灵感来源于生活。网络虽为虚拟但非虚构,微电影同样也是映射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不置可否,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飞上了“云端”,但也让心怀不轨之人动起了歪脑筋。
P活人遗照造谣、摆拍“扮穷”“卖惨”、鼓吹炫富拜金、诱导粉丝无底线追星、雇水军引流、挑起群体对立、恶意中伤他人......互联网时代,“流量变现”变成了趋之如鹜的“香饽饽”。部分自媒体人念起了歪门邪道的“生意经”,利用AI技术合成假照片,无底线制造假新闻博眼球,利用网民共情心理,故意制造假热点骗流量......种种网络乱象,占用公共资源、扰乱公众视听、误导社会舆论。不仅污染网络空间,影响网民认知,更损害社会风气、扰乱网络秩序,是对网络法治精神、网络规则的公然践踏,危害匪浅、贻害无穷。
“流量变现”无可厚非,但“流量”不可肆无忌惮、目无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网络舆论力量如排山倒海,网络空间治理不容忽视。人人都渴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但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不会天然形成、自动实现,离不开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共建共治。
作为网络社会参与者而言,我们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网络乱象,不应把丑行、恶行追捧为网络热点和卖点,文明互动、理性发言,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同时,在遭遇网络不法行为时,要勇于站出来,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既要讲发展也要担责任,追求盈利增收的前提是要守法担责,不可为一时之利而越了红线。此外,作为网络平台监管方,既要持续强化事前审批,比如身份认证、实时举报、内容审核、渠道监督等,也要严格执行事后处罚,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更要优化流量分配机制,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推动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络舆情,是人民群众诉求表达的一种网络方式,聚焦网络舆情,培育网络文明,建设网络生态,需要党员干部“先锋力量”的融入参与,在网络正确发声、敢于斗争,主动掌握舆论动向,运用法治思维整合并引导网络舆情,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通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让正能量汇成大流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你我他”共同构成网络空间的行为主体,而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同样也需要依靠“你我他”来共同守护。还网络空间以清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力量都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临澧县委组织部
责编:兰宇琪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