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赛”泛滥,高校不可默许纵容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然玉]

然玉

“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即将迎来寒假的大学生们,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满屏“竞赛通知”。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充斥着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的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这类竞赛被称作“水赛”。

一路升学,一路竞赛。即便到了大学,“参赛”也仍是不少学生的执念。如果说中小学阶段,学科竞赛还有个官方认定的权威“白名单”,那么到了大学阶段,则完全是天马行空的另一番景象了。许多面向大学生的“大赛”,都不是学科性、知识性的,而是带有行业性色彩和实践性导向。其办赛主体,往往并不是“学会”或主管部门,而是“行业协会”“民间智库”抑或商业化公司。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逐利性凌驾于专业性之上是大概率结果。

现实中,高校对于学生去社会上参赛基本都是持支持、鼓励态度的,甚至专门在“综测”“保研”“奖学金”等环节予以鼓励性倾斜。其初衷并不是让学生去“博虚名”,而是为了鼓励他们走出“象牙塔”,多接触业内人士、多积攒实务经验,只是后来被不少投机取巧者“玩坏了”。

一些涉大学生“水赛”,可谓“水”得令人发指。有的交钱就能发证、参赛就能得奖;有的“邮寄作品”来者不拒,有的巧立名目各种创收……此类“水赛”泛滥,参赛的实质意义聊胜于无,整个过程沦为了“付费买证,镀金换分”。某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竞赛获奖证书”不加甄别、照单全收,客观上又构成了某种逆向示范——那些不参加“水赛”捞奖的学生,反倒像是白白丢了分数、吃了大亏。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能成为“水赛”提分泛滥之地。既然是加分项,就更应该传递定向引导、体现梯度激励,要的就是宁缺毋滥,而不是雨露均沾。泛滥的“水赛”,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一种群体性舞弊,抽离了“一较高下”“交流学习”的本义,只剩下自娱自乐与环环相“蒙”。对于学生通过参加“水赛”获取“水淋淋”的获奖证书,校方切不可默许纵容。

(作者单位:华西都市报)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