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培育“三型”产业工人队伍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江李新]

江李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的政策举措,旨在推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湖南是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围绕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促进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仍然存在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理论水平不高、核心技术不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职业院校作为培育产业工人“后备军”的主阵地,应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步伐,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路径,拓宽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共享、互补模式,加大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努力培养适应新型产业需求的“三型”产业工人队伍。

筑牢培育根基,在建设知识型产业工人队伍上务实功。培育知识型产业工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必然趋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素养。强化职业导向。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教育内容紧跟行业标准与技术前沿,全力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先进生产理论、知晓先进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生产工具的产业工人“后备军”。设立多样化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培养未来高质量产业工人应具备的文化基础、职业操守、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革新能力及数字化素养。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应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契机、以“1+X”证书制度为依托,彻底打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历上升渠道,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接、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培养企业认可的复合型、知识型产业工人。

拓展培育路径,在建设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上出实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大量能掌握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应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围绕产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与企业、研究机构加强合作,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创新共同体,确保课程知识不断更新、技能技术快速转化和提升;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现代新型产业实际需求。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全过程,完善工匠培养、选树、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建设纳入大思政工作体系,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人、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激发培育活力,在建设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上求实效。随着经济数字化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应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方向,培育“智造工匠”“数字工匠”“智慧工匠”等创新型产业工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职业院校应加大教师、教材、教学“三教”改革力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推行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双师”共育模式,构建多内容、多形式的立体化教师培养体系,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推动职业院校教材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将实际解决方案、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等内容有机融入教材;依据生产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使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模拟工作情境与专业场景,用好“真环境、真岗位、真项目”教学法,在场景互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依托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采取智慧档案袋、智能学习分析、学生数字画像,推进“工匠+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便捷化。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