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要求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龚春丽]

龚春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把握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要求,需要我们在文化发展实践中守好“魂脉”和“根脉”、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守魂固根:确立文化主体性实践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我们文化主体性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结合不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滋养。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持续做好“结合”文章。

人民为本:坚持文化主体性实践的价值取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其深厚的根基在于全体人民在创造、传承及弘扬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无尽智慧与不懈努力。这一过程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力量。在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要求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要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主题,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文化发展实践成果反映人民主体要求。同时,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此外,还要积极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扩大文化内需,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供给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守正创新:激发文化主体性实践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述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要求中,坚持守正创新意味着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等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人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此外,还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交流互鉴:把握文化主体性实践的重要方式。开放包容是推动文化主体性实践的时代要求,文化互鉴是彰显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交流互鉴日益频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全球化的今天,开放包容成为推动文化主体性实践的时代之需,文化交流互鉴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主体性实践要求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主动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在文化交流中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开放交流中,确立和彰显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进步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思政课理论宣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HNJG-2022-0236)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