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一问就说好”的务虚风要不得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安进秋]

安进秋

调研一问就说好,群众抱怨不上传,怎么破?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在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调研时,习惯于用“一切都好”来作答,导致一些基层的问题被掩盖,出现“干部说好、群众抱怨”的矛盾,进而误导上面、损害下面,严重扰乱各项工作的开展实效。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搞调研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调研者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看看,到厂矿车间了解,多些“四不两直”调研,多听听群众真实声音,掌握更多一手的真实信息,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进而推动更多基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工作更有成效,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现实中,一些华而不实的“浅”调研“一成不变”、“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务虚风“生生不息”。调研中的形式主义虚浮症,不仅于解决问题无益,严重者还会波及政府权威,伤及干群关系,影响民心所向。

究其实质,有了群众说“不好”的声音,一些基层干部恐怕也不敢一味“说好”,如此调研的数据、资料也才更加真实可靠。但目前看来,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基层干部在过往的调研中,也主动说“不好”,但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刺头”,把反映问题看成“捅娄子”“使绊子”。不仅让下来调研的领导不高兴,同级的同事也可能会认为这是在抹黑、抹杀当地的工作成绩;还有些干部将讲真话的人视为“愣头青”“傻大胆”,将“三分表态,七分讲好”当作“懂世故”“会来事”……在这种不良风气的熏染之下,导致不少干部对“忧”产生了“不想报、不敢报”的心态。“调研一问就说好”的人自然只会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是工具、是方法,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而是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比如,开个座谈会,虽然满屋子都是人,但议程只是几个部门做做汇报,程序化地念念稿子,群众压根儿没有打开话匣子的机会。再比如,调研队伍浩浩荡荡,随行都是拍照录像的机器,基层干部有问题也不敢提、受访群众有怨气也不敢讲,生怕捅娄子、惹麻烦。调查研究贵在“真”、重在“实”,作风上容不得刮起“夸夸风”、行动上容不得当起“老好人”。唯有领导干部“身”入基层、“心”入基层,走到群众家里去,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听取群众真心话、分析群众烦心事、解决群众身边事,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足功夫,让干部有“言”的途径,畅通基层治理反映的渠道,这样的调查研究才能听到真话、看到真问题,推动事业的长远发展。昆曲《牡丹亭》里有句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们有理由相信,求真务实的调研路必定是一路“好春光”、一路“为民情”。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