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立琼]

陈立琼

核心提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认知、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途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创新方法,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石,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纽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要求。思考和探索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教育引导: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夯实共同体意识根基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抓手。在教育政策制定、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方法创新等各个环节,均需充分考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需求,形成一体化、系统化及连续性。在各级各类学校教材中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融入辉煌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伟大的民族精神等内容,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水平。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高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先提高教师本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教学水平。

以增强教育实效为核心,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有的放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和文化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充分发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吸引力,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更加有形、有效、有感,让青少年在各种新奇的体验和感人的故事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让他们在交锋交流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和港湾,家长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了解家长的思想认识,向家长宣传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和老师一起同向而行,合力帮助孩子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文化浸润:营造多元文化交融氛围,增进共同体情感认同

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高校要注重采取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让他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点燃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让他们在传承中深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促进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的重要方式。交流互鉴是达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佳途径。利用各地重大时间节点或重要节庆日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为各民族提供展示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鼓舞青少年结合民族文化创作文化作品,让青少年在创作中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理念,促进各族青少年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进而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营造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让青少年在多元一体文化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校园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建设文化长廊、开展中华民族文化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校园中感受到多元一体文化的魅力,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内涵实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共同营造和谐、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媒体宣传,扩大文化影响力。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向青少年有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勉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媒体创作和传播活动,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增量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大平台。

实践提振:搭建平台促进交流交融,强化共同体责任担当

推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是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组织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扶贫帮困、支教助学、环保公益等活动,让青少年深入基层和群众,了解不同地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不断增进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激励青少年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搭建各民族青少年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交融。比如,在学生们参与性强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中,设置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环节和互动游戏环节,让各民族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加彼此间的情感认同;鼓励各民族青少年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才艺特长,相互欣赏和尊重。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基地的教育功能和影响力,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光发热,并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只有构建好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让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才能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湘黔桂毗邻地区的族际通婚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23BMZ023)阶段性成果】

责编:洪晓懿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