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既是知识型教育,又是素质型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如何突破“小众”惠及“大众”,成为了当今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打开格局提高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新时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是涵养心智、培根铸魂的重要手段,是精神家园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从文化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艺术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情感息息相通,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受教育者在内心世界留下深深的印痕。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包括音乐舞蹈等在内的艺术教育还存有某些错误认知,总认为艺术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开展的教育。这样的错误认知,让许多学生失去了接受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对普及艺术教育形成了阻碍。基于此,高校要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战略高度,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认知、喜爱艺术教育,让更多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滋养。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让更多学生认同、接受艺术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为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合理分设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常规教学设计上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让专业学科的学生对于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更多艺术教育课程有更高层面、更专业化的学习和研究;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根据非专业学生的课程具体安排、合理确定艺术课程的强度和频率。
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因人而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课堂上鼓励分享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使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深入。实现艺术教育从“小众”向“大众”的普及,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设计丰富的、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艺术教育上的兴趣。比如说,在音乐舞蹈教学中,可以设置更多的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芭蕾舞教学课程,以当下大学生更感兴趣的音乐舞蹈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加入音乐舞蹈史论、音乐舞蹈创编等内容,创建多元化的教学课程体系。
完善优化教学资源。现实而言,省内大多数高校开展艺术教学中,对于专业教学的资源支持比较充足,但是公共性艺术教学的资源却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及时优化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要对当前艺术类专业和非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评估。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如果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之间没有冲突,便可以安排共用一套完善的教学设备;如果存在冲突,高校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的补充,保障能够满足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高校可以与当地艺术团体、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将更多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引入校内,加强校内外各类艺术教学资源融合互通。
其次,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艺术教育环境,提高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比如,或以联欢会、艺术节,或以备受大学生喜爱的随机音乐舞蹈秀等形式,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舞蹈展示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贵阳大学城路边音乐会成功吸引了来自全省各个学校学生的积极参与,现场十分热烈,社会反响非常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艺术课堂,扎实做好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