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当前,随着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加剧和区域人口分化明显,县域教育也面临学生规模缩减、教师编制冗余、教学设施闲置等重大挑战。科学调整县域小学布局、精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让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及时跟上人口变化步伐,对于有效应对人口发展趋势、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认识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趋势。数据显示,2016年出生人口出现小高峰达到1883万人,但从2017年起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2023年下降至902万人。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攀升至66.16%,标志着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学龄人口随之流动,县域小学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县城小学学位总量相对不足,城区小学普遍存在班额过大、学位趋紧的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空置农村小学越来越多,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面对当下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新需求,县域小学亟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动态调整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经费配置等教育规划,构建与人口分布相吻合且相协调的教育资源分布格局,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教育布局“城市大而挤、农村小而空”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做好学位需求预测和预警。精准预测学位需求,是科学应对学龄人口变动挑战的前提。若是人口变化趋势预测不准,容易出现学校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脱节。比如,被合并或关闭的校舍和设施因年久失修而逐渐荒废、无人维护而损坏;教师资源配置失衡,教师流失与过剩并存等等。此前,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市州根据未来5到10年区域人口出生率、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口集聚等情况,科学制定2024—2035年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工作方案和规划方案。根据科学预测,可合理规划城镇与乡村学校布局。比如,针对人口迅速涌入的城镇区域,可加速推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聚焦解决教育资源数量短缺的紧迫问题,通过扩大教育学位容量及提升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量,确保教育资源的充足与优质;在乡村地区,则要妥善处理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与保留问题。保留的乡村学校可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等举措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办成“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学校;长期空置且已无实际需求的学校,可结合当地实际,将其转化为养老中心、文化馆等其他公共场所,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学位预测不应局限于短期,应开展中长期的需求预测,做到既保障近期学龄人口增长需求,又不造成长远教育资源的浪费。
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共享。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需求和配置问题,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共享,有利于让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和利用更加均衡合理。探索师资资源共享和互补。可根据不同学段的学龄人口的变化,分层分类、精准施策,通过资源的弹性配置来实现区域之间教师编制的余缺调整,尤其是可在市级或省级层面探索建立教师资源、教师编制余缺的调剂机制。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打破时空限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供给和输入。比如,通过搭建网络化平台,实现教案共享、作业共享、教研同步、教学同步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拓展学生的学习边界。构建强弱联动的资源共享和调节机制。对于规划保留的乡村学校或偏远地区教学点,可通过区域间校际联盟等方式,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完善小规模学校与城镇学校、乡镇中心校一体化办学机制,缩小不同地市、县区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客观而言,人口的减少并不等同于教育资源分配力度的削弱。相反,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持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布局,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未来长期且重要的关注焦点。人口变化为高质量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或也将倒逼不同类型的学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重新校准自身定位,集中资源和力量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真正聚焦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
【作者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课题“‘十五五’期间县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ZK2024022)阶段性成果】
责编:洪晓懿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