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碧华
近日,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召开。在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分享道:“用政治能力引领新闻能力,用技术能力发展新闻能力,用运营能力支撑新闻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不可置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迫切需要一批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唱响主旋律,以创作高质量新媒体作品推动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以主流思想引领多元舆论、以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
近年来,不论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还是线下宣讲“花式整活”,形式新颖、内容实在的作品在新媒体技术加持下出彩出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整体舆论宣传氛围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趋势,推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正能量氛围。
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如大浪淘沙,在涌动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有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回“翻炒”;一些“反复咀嚼别人嚼过的馍”,让人食之无味、听之无感;有甚者“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讲官话、打官腔,自弹自唱、差评连……新媒体作品的创作走近不了群众身边,少了“烟火气”,自然而然就凝聚不了人心。党的声音和主张,有没有为人民群众所知晓领会,主旋律有没有真正在人民群众中间唱响起来、传播开来,有没有真正运用好新媒体技术推动形成正能量和大流量,衡量的标准不是看剪辑了几个音视频、发布了几篇通讯稿、获得了几个阅读量和点赞数,而要看是否真正把解决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是否真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实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要有大格局,与党同心同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无数新闻工作者执笔当战士,全力以赴做好这件“大事”,或奔赴基层一线,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笔尖触角采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或在边防哨所和万里海疆深情讲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感人故事;或活跃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乱云飞渡中坚守主流价值观,在守正创新中勇担文化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要有大本领,与时代同向而行。全媒体时代,舆情瞬息万变、传播格局深刻变化,文化作品创作的比拼,是内容与技术的“双重角逐”。要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规律,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同时,形势在变、视角在变、受众在变,但“扎根基层”不能变、拓展“新闻+”“传媒+”服务能力不能变,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在扎根基层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涵养高素质、全媒型、复合型的真本领。
要有大情怀,与人民同频共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贴近者,贴心也。这要求我们,创作新媒体作品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靠近群众、贴近群众,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感受实践的脉动、体悟生活的滋味、倾听群众的心声,说群众话、讲身边事,与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互动起来,在“乡言乡语”中打破“心墙”、连接“心桥”,建立起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同频共振、引发共情、凝聚共识。
全媒体时代,是媒体与平台的双向奔赴,也是创作者与受众群体的“心心相印”。在坚持内容为王、拥抱科技的基础上,把鲜活故事写鲜活、把生动实践讲生动,在“将心比心”中为党和人民鼓与呼,迸发出激荡人心、凝心铸魂的强大力量。正如“活的种子”,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实践“土地”上,持续浇灌人民群众赋予的“雨露甘霖”,才能抽芽、成长、开花、结果,继而不断造福于民、利及长远。
责编:兰宇琪
来源:华声在线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