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秋英
近年来,体育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时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业态。湖南发展体育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全省拥有480多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以及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岳和亲水景区,它们是开展户外运动和休闲旅游的良好场所。与此同时,湖南历史遗迹、古建筑以及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众多,为体育旅游增添了深厚文化内涵。各种数据表明,我省体育旅游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发达市场相比,我省体育旅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偏低、特色产品和线路开发不足、市场紧需专业人才偏少、尚未形成成熟的体育旅游运营机制等。鉴于此,我省应着眼于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瞄准核心要素,补齐短板、丰富内涵、提升品质,推动体育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构建体育旅游坚实后盾。发展体育旅游,最大的后盾来自政策引导。当前,国家层面已明确支持发展体育旅游新兴业态,国家旅游局和体育总局于2016年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我省已出台《湖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对“十四五”后半期全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各地应抓住有利时机,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支持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的项目在扶持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体育、旅游、文化、交通、环保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体育旅游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旅游领域,通过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体育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激发市场活力。
完善体育旅游运行体系。应从制度建设层面强化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体育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体育旅游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实施项目化管理,建立项目库,实行“一项目一方案”,确保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体育旅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监管体系,保障游客权益;建立体育旅游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其中,尤其要注重稳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的“野蛮生长”现象。
打造体育旅游亮丽名片。品牌是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体育旅游一旦形成品牌,其创造力和影响力会产生巨大乘数效应。比如贵州省台江县举办的“村BA”,不仅在媒体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点赞和流量,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据统计,2023年,得益于“村BA”系列赛事拉动,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468.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多亿元。目前,我省已涌现出一批初具影响力的体育旅游项目,比如长沙奥体中心、株洲“厂BA”、常德开发柳叶湖体育旅游基地、张家界山地运动等,但总体而言,影响力和效益有限。应进一步依托自身资源特色,精心策划和打造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活动和产品,提升湖南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深入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比如张家界山水、洞庭湖湿地、湘西的民族文化等,开发与之相匹配的体育旅游项目,包括山地越野、水上运动、民俗体育体验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比如国际马拉松、山地户外运动节、冰雪文化节等,吸引国内外游客关注,提升湖南体育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利用新媒体、旅游展会等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湖南体育旅游品牌。
强化体育旅游人才保障。体育旅游是新兴业态,人才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应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设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旅游兼具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推动其扩展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体育旅游领域高端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为湖南体育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