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三重维度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佩凤]

李佩凤

当今时代,数字素养成为继识字、语言、算术之后公民应具备的第四大基本素质和能力。教育部在2023年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并在2024年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专门设立以“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为主题的平行会议。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软实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数字化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大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价值引领: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课”是大势所趋、时代之需。“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被赋予了多重定位。一是政治责任:先进理论的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历史使命,这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获取、处理、创造数字资源的能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实现数字化场域转换。二是学科责任:核心价值的引领者。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在价值观教育场域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须着眼“技术滥用”“信息泄露”“数据泛滥”等现实问题,将数字道德融入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实现数字教育与道德教育双向耦合。三是育人责任:人才资源的助力者。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心同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大学生在数字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位数字时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必须以育人为核心,重点加强学生对数字技术的价值认知、功能理解、自主应用以及伦理规范意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规划数字素养提升方案。

技术路线: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提升机制。在数字技术驱动下,专业能力的提升应基于实际数字素养水平和职业发展需求,与系统性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首先,构建各层次思政课教师与同层次数字素养对接的提升模式。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的思政课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层次需求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的提升模式。其次,创建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数字素养提升范式,形成数字素养可持续性发展的提升策略,构建全职业生涯学习机制。同时强化地区协作,让发达地区带动相对落后地区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快速提升。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考虑年龄、岗位等因素对数字素养的实际需求,从而建立多维度的提升机制。如年龄较大的老师主要学习标准要求所对应的基本数字技能,而年轻教师除了掌握本学科的数字技能,还应主动关注相近领域尤其是学生专业领域数字技能的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则需提升数字决策管理、数字考核评价等能力。

保障机制:创建数字素养培养共同体。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需要政府、学校、机构乃至教师的多维协同,方能产生互联互通、协同共进的聚合效应。政府是数字素养培养政策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作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路线安排,优化数字社会环境,加强数字安全保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战略支撑。高校是数字素养培养的具体管理者,应做好数字校园、数字平台、数字资源等新基建建设,为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通过校与企、校与校、校内协作,举办线上线下结合、以会代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为思政课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供平台、机会;用好考核制度,激发思政课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内生动力。专业数字技术研究机构要通过推动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开发更为丰富的数字素养培训资源,拓宽数字资源获取渠道,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供技术支持。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者,熟练掌握数字知识和技术,切实提升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能力、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数字应用能力,是跑出数字赋能“加速度”,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有效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XJK23CDY010)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