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
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动画片被人恶意改编,原本的对话内容被换成低俗、色情桥段。还有不少儿歌、传播度较高的古诗被恶意改编。还有些动画片内容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夹杂着低俗、威胁、欺骗、暴力或者血腥的内容。实践中,未成年人接触上述不良作品十分容易,部分短视频平台甚至会在“动漫”“少儿”等专属栏目下推荐内容不当的作品。(8月2日《法治日报》)
看动画片、唱儿歌是不少人共同的童年记忆。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恶意改编的动画片、儿歌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大肆传播,悄无声息地污染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垃圾箱是垃圾待的地方,你连垃圾都不是,赶紧滚回你的星球吧”“汪汪队,汪汪队,我们都是土匪,左手拿着AK,右手拿着雷,白天超市抢劫,晚上去做贼”……这些成人看了、听了都感到很不适的内容,居然打上亲子、育儿等标签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着实令人震惊。
客观来看,低俗化动画片或儿歌作品的制作、传播,根源恐怕在于利益的驱动。无论是某些动画片本身存在着教人撒谎等不当内容,还是某些短视频平台博主为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而恶意改编,似乎都有着一整套操作流程,而围绕流量、点击率和广告分成更是形成了灰色利益链条。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导致孩子们不断接触到类似信息。事实上,只要斩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这些不良内容可乘之机便会大大减少。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一代未成年人广泛而深度地接触网络世界。对于短视频平台上流出的“低俗化改编儿歌动画”,缺乏辨别力的孩子们在反复刷屏中极有可能被“洗脑”,危害他们“三观”。比如作品中一些低俗的语言、情节或动作,会使得他们潜意识中认为这些内容是正确的,导致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甚至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这些作品里的语言、动作等,长时间接触不良改编内容,可能逐渐形成焦虑抑郁、仇视社会等心理。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必须坚决向“低俗化改编儿歌动画”亮剑,不能让这些充斥着欺凌、暴力、谎言、色情等“黑暗元素”的内容侵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为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6个环节突出问题,其中包括短视频、直播平台“二次包装”经典动画或儿歌,集中展示暴力血腥内容。
笔者认为,对“低俗化改编儿歌动画”需多方发力、综合施治。一方面,要加强对涉未成年人的动画、儿歌等文化产品内容适宜性的审核和管理,就改编作品的版权合法性进行实质审查,切实从源头上消除不良内容。另一方面,要强化平台的监管责任,对上传内容严格筛选,对违规内容作出迅速反应,如下架、封号等。同时,调整推荐算法,提供家长控制选项,并与其他内容提供商、监管机构等合作,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关部门还需通过细化相应规定、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升级监管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倒逼文化产品市场、网络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严格落实有关规定,促进未成年人动画和短视频内容的健康发展。家长也应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网络安全知识,并自觉抵制低俗化改编的动画片或儿歌,让孩子远离网络上不良内容。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