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共产党人皆从这里奔赴革命,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等先后都在湖南发起,足以证明湖湘大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萌发地。在这一激荡着革命热情与爱国情怀的红色热土上,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不仅具有指导湖南革命的实践应然性,也具有与湖南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受封建势力和列强压迫的中国注入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为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近期,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爱军老师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在湖南早期传播文献(1917—1927)》(上下册,150万字)出版发行,先后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作凸显了湖南是近代中国的“革命发源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萌发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出发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策源地”,将一大批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意志的湘籍革命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在湖湘大地传播与推介紧密关联起来,为读者再现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湖南人“奋斗造桥”精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作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湖南文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既是其重要的编著特色,又有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独特魅力。
其一是史料翔实、还原经典,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聚力量、开先路的初心使命。编著者博士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阶段研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情有独钟。在其博士论文的研究基础之上,编著者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早期文献史料,其中不乏冷门、零散者,工作之巨冗、编著之艰辛,不言而喻。本作尽可能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审慎地录入、校对和整理,唯有如此才能让《湘江评论》、《新湖南》、《新时代》、湖南《大公报》、《湖南通俗日报》、《湖南民报》和《战士》周刊等经典文献保持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红心和闯出的走向革命胜利的新路。
其二是分类得当、编排有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保初心、担使命奋进之路。本作将编纂内容分为文章译著、新闻报道和党团文件三类,各类史料编排均以出版时间先后为序,这种编排方式科学有序,易于读者查阅。值得注意的是,编著者并不是将原始资料进行简单汇编整理,而是以一种审慎细致的态度,对原始文本错漏颠倒之处进行校勘,并针对存疑之处以页下注形式给予一一注明。所以,我们发现文中存有大量注释,有时一页注释甚至达十几处,可见编著者治学之严谨、考究之细致、分类之得当、编排之有序,这些都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初心奋斗之路良好展现的重要保障。
其三是视野宏大、内外贯通,反映了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图生存、求复兴的正确理论抉择。“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曾从一本《世界英杰传》里,读到拿破仑、叶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华盛顿等西方伟人事迹后,深情地对同窗萧植蕃(即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作收录了湖湘爱国人士在与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基尔特社会主义(罗素)、新社会主义(江亢虎)、合作主义、消费主义和国家主义(醒狮派)等诸多社会思潮间的思想碰撞,记录了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落地湖南的清醒与坚定。早期共产党人初心之坚、使命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萌发地,在湖南这片孕育光荣历史的红色热土上,湘籍共产党人在求索和追寻中铸魂、在奋斗和牺牲中砥砺、在奉献和担当中淬炼,谱写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湖南篇章,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镌刻了不可磨灭的湖湘印记。总之,这部马克思主义在湖南早期传播的专题文献集,较早期作品而言,研究内容更为翔实、研究视野更加宏阔、研究方法更为合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它较好地填补了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共创建史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转载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兰宇琪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