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宗 领其要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之二
宁 心
“什么是人权进步,这就是人权进步。在中国,人权不仅仅是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政治口号,而是人民群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进步和幸福。”11月2日至4日,“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湖南省湘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名嘉宾,从“十八洞”出发看“湖南之为”,进而对“中国之治”有了更深的体会。
十年前的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精准扶贫”从十八洞村出发,改变了中国近1亿贫困群众的命运,历史性解决了中国几千年都没能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开辟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铺展开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成为中国共产党交给人民的一张优异答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为人民所需要、为人民而创造的理论。人民是这一思想的大本大宗,坚持人民至上是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和实践原点,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要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必须得其宗、领其要。
理论立场是理论创设的基本立足点。理论创新首先要回答“反映谁的意志”“代表谁的利益”“集中谁的智慧”这些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到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在这里听候鸟欢歌、观麋鹿靓影、赏江豚惊鸿。“巴陵胜状”的回归,得益于“铁腕治水”、渔民上岸等一系列“硬核举措”。这难免带来发展“阵痛”,但换来的是人民的生态福祉和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面临着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么建设现代化等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说到底是要答好人民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透过群众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看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无一不贯穿着这样的逻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把握住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理论基点,就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一思想就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外方嘉宾交流时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也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旨归。党百余年来的奋斗,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并没有忘记来时的路。殷鉴不远,苏共在有二十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在有二百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二千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丢失了自己。历史告诉我们,谁把初心当恒心,谁就能获得人民最坚定、最永久的支持。我们党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为什么人民群众最高兴?因为反腐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领袖,对待自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对待人民利益是“国之大者”,对待腐败分子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对待损害中国发展和安全利益的各种行为和挑战是“毫不妥协、顽强斗争”,这鲜明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人民生活幸福始终是这一思想的所谋所求、念兹在兹。把握住人民至上这一价值支点,就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一思想就是人民幸福论。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变了,但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没有变,而且向着更高形态进阶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如果循着新时代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实践的渐次展开,就会发现一个逻辑闭环: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重大原则,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各方面的战略部署,再到掌握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心点、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人民。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无论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每一条特征都指向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如何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组“之最”“唯一”或许可以带来启示: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货物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且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家。把握住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实践原点,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人民至上论。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